Jan
22
2012
4

拜年

祝大家龙年愉快!

这是妈妈带来的龙头,有俗艳的喜气,用它来给大家拜年。现在她在厨房里做饺子,细细地切芹菜,切青椒。昨天我做了马卡隆,话说终于成功了!所以我们的兔年毕竟是象马卡隆一样圆满而甜蜜的,来年就要龙马精神啦!(掩嘴笑)

在网上看到Fernando Pessoa的“生活准则”,转过来大家龙年共勉:

1 尽可能少信什么。最好什么也不信,但是,如果真想信点什么,你就相信虚妄或糊涂好了。
2 尽可能少做梦,除非让梦直接变成一首诗或一篇文学作品。研究并且工作。
3 尽可能清醒,只有内心清醒才能指望身体清醒。
4 只有快乐才能让人快乐,并非通过敞开心扉,也不是通过自由讨论那些涉及精神的内在生活问题。
5 培养专注力,锻炼意志,尽可能从内心相信你是真正有力的,这样,你就会获得力量。
6 想一想你真正的朋友为什么那样少,因为几乎没有人适于成为他人的朋友。
7 尽量在沉默中增强自身的魅力。
8 对待小事,以及发生在街头、家中与办公室里的庸常琐事,要学会迅速处理,不容拖延。
9 像一部文学作品那样组织你的生活,尽可能把多种不同的元素融为一体。
10 杀死杀人者。

via鸭子的鸭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Jan
20
2012
13

活到老学到老

在强硬拒绝,虚与委蛇,消极拖延了好几个月之后,我终于开始学习法语了…

我要崩溃了,以我这样高龄的中年妇女,生孩子都嫌老,学语言真是情何以堪哪!更何况是学习法语这么困难的语言。

今天晚上念课文,十个单词念走音儿了五个,还有三个根本念不出来,我只好默默地坐到墙角去以泪洗面了。

说到这里我还真是羡慕飞先生。又会说法语,还会玩儿乐器,还可以跳探戈,虽然都搞的不咋样,但是人家毕竟会。而且人家都是当年在学校里学的,就是说苦当年就吃了,麻烦当年都麻烦了,人到中年就是安心享用胜利果实。而且他当年在学校能有多吃苦呢?人家每天只上半天课,其它时候都可以拿来玩儿,那么多玩儿的时间无法打发,当然要变着花样玩儿,学学法语,玩玩儿乐器,跳跳探戈什么的,多欢乐!

以前我还厚着脸皮安慰自己,在学校里我们高压学习,毕竟学到了很多知识嘛。细想一想学到什么了呢?现在还有谁敢吹嘘自己会配平化学方程式,会解解析几何题?说实在话,我对自己还能想起来化学方程式,解析几何这两个名词都已经感到很满意了!人家飞先生前半生天天玩儿,懂的东西也不比我少,而且在后半生也活得比我豁达,从不给自己加压力。又有人说,高压学习,毕竟锻炼人抵抗高压的能力嘛。这种人我真想先给他几个大耳刮子,然后再用现浇混凝土活活压死闷死他。中国那么多心理变态的人就是高压学习高压生活什么的给害了的。而且还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总之是全盘失败,一无是处的教育体系。

哎,我一定要把自己学不进去法语的满腔怨恨,全部发泄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上去! :mrgreen: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Jan
16
2012
0

新年图书

对了,新年还读了一本菜谱——《老爹妈思厨》

michael wolf来柏林办展的时候,我们去买他的画册。结果跟他聊来聊去,聊香港,聊他的生活,最后无可避免地聊到了吃上面。他就给我推荐了这本《老爹妈思厨》。

这是香港老人家们的菜谱和他们一生的故事。战争,工厂,自梳女,家庭主妇,知识分子,农民。方太食谱,叫做“甜甜蜜蜜比翼双飞”的鸡翅,用石磨慢慢推出来的黑芝麻糊。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故事,老人家用不经意的语调讲出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本书让我想起黄碧云的《烈女图》,《老爹妈思厨》是《烈女图》的配图菜谱版,再加上了男人的部分,男人女人都不容易。:-P

我奶奶很会做饭。小时候她常常做香辣牛肉干,每年过年都要给我做一大罐,让我带回上学的城市。我分给同学吃,牛肉干里放了橘皮和芝麻,到现在猪酱还会念叨那是如何的美味。

她还做八宝饭。我小时候不吃甜食,但据我姐说那是天下最好吃的八宝饭。我只记得奶奶的八宝饭卖相很好,里面的蜜饯干果都是整颗而香糯,糯米更是颗颗软腻弹牙,但又没有糊成一团米饼,是每一粒半透明的米都清晰可辨的。

到德国念书后,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带一大包奶奶磨的蒸肉粉,她做的蒸肉粉里加了各种香料,打开塑料包香气扑鼻,但又没有盖住米粉和豆面本身的香味。那时候我常做粉蒸肉,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但后来奶奶过世,因为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粉,所以我再没做过粉蒸肉了。

奶奶年纪大了以后眼睛不好,烧菜常常烧糊,所以也就不烧了。后来她过世了,那些香辣牛肉干,八宝饭和粉蒸肉也就无处可寻。我常常后悔没有多跟她学学做菜,但后悔也没有用了。

michael wolf在香港生活了10年,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照片,好几个系列都非常不错。有一天他扛着大相机在街上走,跟这本书的主编杨阳碰上了,就胡乱聊起来,最后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吃上面。michael wolf是个好吃并懂吃的人,他毛遂自荐地为这本书拍了插图照片。我们在看到每一个菜谱的时候,都能看到做菜的人,读到他们的故事。人人脸上都有自在的笑容,就像世事并不曾如此艰难沧桑。

如果没有这本书,那些牛肉饼五更饭也就这么慢慢地湮灭了吧。对中国人来说,吃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都说民以食为天,老菜谱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拆毁旧城区,简化汉字,不再重视传统的手工业,现在连我们的味觉也快要在扑天盖地的辣椒味精和香味剂里失去灵敏了。然后反倒是一个外国人跳出来,帮着我们纪录。前面写何伟的读书笔记时讲到“中国通”这件事。其实我觉得,既然中国人自己都不中国通了,那有一个外国人来通一通,也未尝不是我们的幸运呢。

那天和michael wolf一番聊之后托书店在香港帮我定了这本特别的食谱。另外买走的一本书也是关于香港——《楼上风光-香港天台窝》,作者是邬南薰和stefan canham。这本书纪录了香港九龙的普通劳工一族在住宅建筑楼屋顶搭建的“违章建筑”,纪录者采访了房客,并纪录测绘了这些天台屋的功能与尺度。在香港的城市改造进程中,这些简陋而不无危险的违章建筑慢慢被取缔了。记录者通过照片与平立剖以及轴侧图存留了这一特殊的居住形态,而读者在所有堆积的琐碎中,看到的是城市的性格。这本书也是很推荐的。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Jan
16
2012
2

格林兄弟图书馆

格林兄弟图书馆,是max dudler为洪堡大学修的图书馆,是我常常去的地方。之前的记录请点击:图书馆

每一次进到格林兄弟图书馆里,我都会感受到阅览大厅带给我的震撼。那是一个层层向上开启的锥形大厅,有评论家说,这个大厅借鉴了巴黎的老国家图书馆,竖向逐渐打开,面向天空拥抱智慧。但dudler用了完全现代理性的手法,严格的网格统治着整个建筑,所有建筑元件:柱,天花,窗以至书架都严格对齐网格,这种严格赋予整个建筑一种不动声色的疯狂。

这次再到格林兄弟图书馆,新的感受是恐惧。这个图书馆自从修好以来,在建筑界赢得了很多赞誉,特别是在品味厚重保守的柏林,我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任何批评。这是很奇怪的,柏林这样一个有复杂历史的城市,会如此热烈欢迎这样一座建筑,在我看来,那无所不在的网格,几乎就是极权主义的象征。如果有人告诉我古拉格监狱是以这样的手法来修造的,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

max dudler师从德国的现代主义大师ungers,此人门下出去的还有保守复古的hans kollhoff和激进前卫的rem koolhaas(而koolhaas把一栋奇形怪状的大楼献给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喉舌)。ungers的法宝之一就是网格,正方形的网格连接着古典和现代,统治着ungers的建筑。但ungers的建筑毕竟还是人文主义的,到了将他的手法复制发展到极致的门生dudler那里,这一丝人文主义荡然无存,整栋建筑残酷而冰冷,在柏林灰色的冬天,让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阅览大厅里坐满了人,洪堡大学年轻的学生们在这里阅读法律,哲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书籍。我很奇怪他们看上去都安然无恙,似乎没人在这个疯狂的空间中感到不适。这个城市对很多字眼过敏,比如纳粹,共产主义,所有代表着极权的字眼,如果白纸黑字地写在什么地方,人们看见了必然大惊小怪地哇哇叫个不停。但对于日常生活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大家却视而不见,有时候甚至是欣然接受。这座灰色的石头的城市潜意识里有一种拥抱极权的倾向——但说到这里,我忽然又想到,是不是最近《我们最幸福》之类的书看多了,然后神经过敏了呢?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Jan
15
2012
2

新博物馆

过年时候又去了一趟新博物馆。似乎每年我都要去一趟这个地方,之前的记录请点击:柏林柏林之新博物馆

我一直在讲新博物馆的建筑,很少提到它的内容。新博物馆是陈列常展的博物馆,藏品大部分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文物。在设计之初,每一间展室的室内设计,壁画和展柜都根据展品的内容作出相应的设计,所以各展厅的风格各不相同。chipperfield在修缮新博物馆时候,尊重和延续了这一设计思路。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埃及女王诺弗提提的胸像,chipperfield为她专门设置一间展厅,室内空间和光线都为诺弗提提度身定制。

诺弗提提的美几乎是很现代的,修长的脖子,简洁细致的五官。但同时她的脸又是非常正经八百地优雅古典,我想这是因为诺弗提提的左右两侧脸完全对称。这样看上去有点怪,因为真人很少长这么对称的一张脸,但这种轴对称是古典主义的法宝,不管是建筑还是脸,在轴对称之后都可以显得更加庄严。诺弗提提那种带着皇族气势的美正是来源于此。那些口眼歪斜的同学,特别是喜欢歪着嘴笑或是挤眼睛的同学注意了,要想显得稍微不那么猥琐一点,我上面说的话一定要记在心间。

说起来诺弗提提就这么成了德国柏林一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没人管这本来是人家埃及的东西。在希腊的时候,我们参观了新修的卫城博物馆。里面空空荡荡,完全没有什么看头。修那个博物馆之前,希腊人嚷着让大英博物馆归还卫城的宝贝,英国人说你那里博物馆设施太差,宝贝还给你们你们也保存不好。所以当时还没破产的希腊就花血本在卫城下面修了个巨大的博物馆,博物馆竣工后再去找英国人讨说法,结果英国人还是一个“不”字甩回来,就像三五岁的小孩子过家家,抢了别人的东西说啥也不愿意还,你也拿他没办法。当然英国人也给出了一些理由,比如他们说伦敦比雅典更加国际化,宝贝搁在伦敦,可以更加广泛地得到关注,起到培养大众审美的目的云云。都是些强词夺理的屁话。一想到大英博物馆那群堪称受了人类最完善的人文主义教育的人都是这样一副小二流子德性,我就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说到永远无法成功的追讨博物馆藏品一事,站在同是被掠走很多宝贝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角度,我很同情雅典人too young too naive,被英国人晃点了一番。但是转念一想,借着修这么大个博物馆的机会,不知又有多少希腊官僚在其中捞足了油水,把白花花的欧元转去国外帐户,间接导致了希腊的破产。所以其实也并没有谁真的too young too naive。这么一想,我又再次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充满了悲观的情绪。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Jan
14
2012
4

新年电影

说点轻松的。新年时候,在猪的带领下,我们观摩了新版剧集福尔摩斯,又看了糖水恋爱电影“hysteria”

剧集福尔摩斯的男猪脚长得很奇怪,面相很不好,而编剧又牵强,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三国演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用来打发年节大餐之际的消化时间还是可口可乐。

“hysteria”更加之不过大脑。讲发明按摩棒的男医生如何与女权主义者坠入爱河的故事,非常政治正确的同时还能保持欢乐情绪,是很和谐的圣诞电影。

话说在上世纪中叶以前,歇斯底里症做为一种被医学界承认的妇科病存在着,罹患此症的有闲有钱失意妇女,要靠妇科医生定期“妙手回春”。男主角本来是一个心怀济世救人大志的年轻医生,但是在各种诊所碰壁,最后落入伦敦著名歇斯底里症诊所,因为脸蛋漂亮,获得失意妇女们热捧,不久就治病救人搞到自己手抽筋了…

又话说无巧不成书,男主角刚好有一个热衷搞发明的科学怪人朋友,正在研制一种靠电力驱动的鸡毛掸子。在四缸驱动的发电机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鸡毛掸子飞速转动,男主角很灵光地从这个机器中看到了将一种“妇女之友”转化成另一种“妇女之友”的可能性,从此把自己从“手技”中解放了出来。男主角和科学怪人在试验中记录道,志愿尝试者molly lolly小姐,靠使用这种四缸驱动的鸡毛掸子,在五分钟之内痉挛性抽搐三次。

其它就不剧透了,反正按摩棒这种造福人民的小工具到底是不是由爱上女权主义者的奶油小生男医生发明出来的,大家信也好,不信也好,都没有什么太多关系。

最后插入一条广告:做为一个变态的设计界妇女,我热情向大家推荐北欧人民出品的LELO gigi,设计优美,线条流畅,用料精良,细节完善,是广大妇女居家旅行的必备良品。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Jan
13
2012
4

新年图书

《我们最幸福》是讲北朝鲜的事。一个美国记者采访了很多从北朝鲜逃往南韩的“脱北者”,将他们的经历写成了这本书。

书刚好是我不太喜欢的那种纪实文学腔调,但我还是在圣诞和新年这两个和谐又美好的节日之间把它看完了。看这本书之前我回国出差,刚好遇到金二胖归天。所有电视都在播报相关的新闻,我听到中国新闻播音员沉痛悼念的语调,觉得非常震惊。做为一种畸形的存在,100步的北朝鲜,早已成了50步的中国人民的笑料。我实在想不到,这样一个笑料居然能够得到这么多正面意义的沉痛。我不是没有听过谎话,甚至我自己也有时候满嘴跑火车,可是看到冠冕堂皇的人在公共媒体上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撒下荒谬的弥天大谎,我还是觉得无法接受。我赤裸裸的震惊被身边的人再一次嘲笑为too young too naive。

在电视上看到平壤城哭天抢地的北朝鲜普通人。我很好奇这种哭天抢地里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所以回到柏林就开始看这本《我们最幸福》。看书的过程非常煎熬。人类的愚昧和暴行古今中外都一再发生,程度有轻重,但其实从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因为其没有新意,我本来并不想翻开这本书。即使知道暴行大致的形状,去了解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最幸福》的作者正是通过与“脱北者”的长期沟通,复述出这些毫无新意的愚昧和暴行在北朝鲜结下的恶果。可悲的是,如此的悲惨,在咫尺之遥就已经是轻飘飘的网络中的笑话,而在笑话盛行的地方,几十年前有同样的悲剧在更大范围内发生过,到如今也还在不断上演。所以人真是虫蚁一样的存在,能够创造出这样残酷而无聊的世界。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Jan
12
2012
10

新年图书

新年阅读的大事是,买了一个kindle。因为这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泪),我的书都散落在欧亚两地各处地下室中,没买kindle之前用iphone的小屏幕看书,差点把自己看成了一个瞎子。

新年里好看的书是何伟的三本:《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前一阵网上赞何伟的人很多,我跟风下了来但没有看,因为不太爱看“纪实文学”,也因为觉得关于中国,我们自己了解得已经够多了。

但是真正开始看就觉得很好,几乎是一口气读了下来。何伟写书很流畅,所以他的文章读着很顺,我在微博上赞美他的时候,有朋友回复说他的文字有英式随笔的神韵。英式随笔我好像也没有怎么读过,这个说法我不知道对不对,但他的书架构和铺陈都不错,可见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而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书内容有趣,而字里行间有关怀。

有人读了他的书,说北京大街上象何伟一样的外国老毛子一抓一大把。听听也说,何伟在《江城》时代(也就是他刚到中国还在四川涪陵支教的那两年)还是个外国楞头,到《甲骨文》时代(大概就是长住北京期间)就成了不太讨喜的那种“中国通”。我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何伟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确实让他的诸多关注点,观察和评论都带上了一种可辨识的“外国味道”。但他的好奇心,细致,耐心和思考,是我认识的大部分在中国的外国人没有的。而且当大多数中国人都对身边的普通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对弱势群体更是视而不见的时候,多一些这样的“中国通”也不为过。

书看到一半,跟猪酱讨论反省自己。比如我们生活在异国的中国人,又有多少是象何伟那样充满了好奇心去了解周围环境呢。如果我在德国生活了八年,能变成一个德国通那也很好,但我可不敢这么称呼自己。前段时间在看刘瑜的书,刘瑜讲美国民主的书简单明白也很好看。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太喜欢她那种粘在书桌面前,闲得无聊就上中文论坛和人拌嘴,吃饭都要依赖中国城香辣酱的态度。说来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总是不对我的胃口。做为在”外国”生活的人,我更喜欢和佩服像何伟那样带着好奇心和探险精神的,也许还有包容心的人。就像他自己在《甲骨文》中所说的那样,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报道某个有戏剧性的新闻事件,也不是要改变世界,只是去理解他选择生活的地方和人们,并且将这种理解传递出去。

书还没有看完,这也不算读后感,就是记个笔记。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Jan
10
2012
3

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当当当

当当当就是… 我又要开始写博客啦。在巴黎过完生日回到柏林就是暗无天日地加班,然后是出差,然后是圣诞,然后是新年,貌似一点没消停就浑浑噩噩地冲进了2012。

在北京我常常听人说起2012世界要灭亡的事,列车出轨也好,独裁者上西天也好,海啸地震沙尘暴也好,大家都能联系好莱坞电影做出像模像样的发挥。回到柏林就几乎听不到人提什么世界末日,连知道2012这部电影的人都很少。最近欧洲状况不太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童鞋们都是一副天马上要垮下来的样子,但德国人似乎因为跟其它国家的糟糕境况对比一下,反倒有了些信心和“爱国情绪”,连欧洲末日的火都没烧到德国人的裤脚,世界末日什么的,更是没啥关系了,乐观主义情绪四处弥漫。因为此刻生活不错,所以不用去想未来天大概会塌下来的事。而北京的童鞋们人人都是压力山大,每天出门烟雾缭绕,仿佛末日审判即将拉开序幕,大家都恨不得地球赶紧哏儿屁,全世界陪我一起了帐。

奥威尔在40年代写1984,结果2004都快到了,北朝鲜这种流氓国家还正大光明地存在着。所以我觉得2012什么的哪里会那么快就来,这个万恶的世界一定会存在到所有的人都受够了为止。那么在此之前一定要摆正态度,像现在每天活得颠三倒四,OCD我的状态就很不好。新年新气象应该是纠正消极的人生观,即使地球马上就要灭亡,我们也要抓紧最后一分钟,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好好恋爱,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写博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所以,当当当!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