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15
2017
0

记一个宅的周日

终于又有了一个完全不用出门的周日:可以穿着软哒哒的家居服,泡一壶热茶,窝在沙发上写东西。窗外在下雪。

下雪天最适合宅在家里。因为有一个温暖而干燥的地方可以躲藏,不需要在潮湿寒冷的气候中奔波流浪,不由得心怀感激;而雪又是坏天气里最和平安详的一种,看到片片雪花从天空中慢慢飘落,就像曲调舒缓的小夜曲让人放松。前几天我们这儿下了暴雪,狂风吹得雪片垂直于地面高速旋转,就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虽然暂时躲在室内,也有一种来日大难,口燥唇干的感觉。

可惜柏林的气候还是不够冷,这两年更是越来越暖,难得下一场好雪。跟漫天雪花对应的,本该是地面上覆盖的厚厚积雪。然而我们的雪下下来都化掉了,地面湿乎乎的,那深灰色的阴冷反光,更让人感到冬天的艰难。

闲扯两句。也是拖延症爆发的一种形式。最近的出游都需要写游记交给杂志,对我来说真是一种辛苦的活计。在出游变得如此简单的今天,游记这种文体居然还存在着,也是一种荒谬。

Written by in: 无聊之事,柏林柏林 |
Jan
10
2017
2

消费时代的牺牲品

我本来觉得格格巫走后,我就能每天在家看书学习锻炼身体,把宅活动进行得高质量好品味。但是我又高估了自己,整个周末(甚至周一),我都摊在沙发上进行网络购物——在新年party上我曾经抓到过一只幸运饼干,上面写着:Ein Einkauf wird sich als vernünftige Investition erweisen你的一项消费将会被证明是理智的投资…所以我花了两天的时间来进行理智的投资…

在穿了好几个星期的羽绒服+heattech+ugg之后,我也觉得自己很邋遢了,所以准备把压箱底的毛线长裙子翻出来穿。然而在天寒地冻的漠河地区,毛线长裙子是必须搭配加长款大衣才能出门的!于是我打开淘宝,输入关键词:貂…

好吧并没有。

长款大衣是很困难的一种衣物。像我们这种几乎可以横着躺在双人床上的地磙子,长款大衣搞不好就像是直接杵在地面上一样。而且这种衣物完全anti自行车,所以只适合在地面积雪无法骑车的天气穿着。话说回来,下雪天当然需要穿得格外温暖,所以那些开敞的飘逸的长款大衣马上就被刷下去了,接着被淘汰的是看起来很高级的羊绒大衣,因为太薄了…

我在网上晃悠来晃悠去,实在很郁闷了,忍不住抓住美貌气质佳的朋友质问道:你说,你说,为什么这么冷的天,我们不干脆买一件长款的羽绒服?!

朋友表示跟你没什么好说,赶紧去买长款大衣吧!

我又补充道:话说我看见了一件红色的长款羽绒服…

朋友的愤怒穿过了层层电波和柏林的寒风在我耳边炸开:你如果买这种东西我就和你绝交!你想要干什么?要坐在芝加哥唐人街的街角和人搓麻将吗?!

……

总之每年冬天我都要以邋遢和与邋遢的斗争为主题写一篇blog。但是,我欣喜地看到,今年的blog中,我是战斗的一方!我并没有完全屈服在温暖衣物带来的安全感中!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忍不住又买了一双长款的ugg…也许这就是我理智的投资…

Written by in: 拜物记,柏林柏林 |
Jan
02
2017
5

test

米高同学再次帮我修复了bug,现在又可以上传照片了。发一张格格巫远去的背影,虽然走得这么远实在是可恨,但还是忍不住想这个背影真可爱呀。

时光的流逝,昨天siran总结了一下,是又快又慢的。虽然像个大碾子轰轰隆隆地滚向前方,但是被碾压的时候,那种折磨还是因为其痛苦而显得漫长且难以忍受。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要说,另一个关于时间的感概是:作为30+的大姐,交往40+的大叔,忽然一下子多了很多50+的朋友,发现这些50+的人也都在时间的大碾子下欢脱地蹦跳,二而充满活力,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老态龙钟最美不过夕阳红…这个发现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至今无法说清楚这是什么样的冲击以及我该如何将这种惊异的情感归类…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Jan
01
2017
3

天哪噜时光飞逝!

格格巫长期大型出远门了,我最近可能又要井喷一下!

染鹅,最近这个网站不好用,让人很没有热情…首先是什么域名要备份,备你天朝二姨子的份!备份各种麻烦,所以我就没有备。没有备份的话,就只好转移域名…所以就有了这个8080的自动跳接的域名…然而转移域名也有各种各样的麻烦,比如有时候自动跳转失效,又有时候发不了照片系统也无法更新,比如现在,我想发一张表达对格格巫的思念以及感慨时光飞逝的图片,发现上传不了!那就不发了,顺便年终总结新年展望什么的也免了,去年我说今年要拿驾照,可是一年过去了,我还没有给驾校打电话!可见新年展望什么的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程序,最好不要展望。

但素,我还是要展望一下!明年我要把网站再搬一个家…国内的同学们打不开也只好拉倒了。没有办法,国防网如此强大,大家还是去看东北老娘们儿主持相亲节目或者网络直播超级巨星跑调吧。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Oct
11
2016
4

凯尔特的鬼

irland

柏林的夏天快要过去,人们丧心病狂地延长呆在室外的时间,享受留存于树梢的最后一缕金色阳光。惯于倒行逆施的我,跑去爱尔兰度过了一个凄风苦雨的凛冽假期。

带到爱尔兰去看的书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然而事实证明,我浅薄的品味无法消受卓越的大文学家,虽然努力平易近人的《都柏林人》文字朴实,却让我屡屡在负罪感中呵欠连天。直到假期过去,在某一个周末阴云密布风雨交加的午后,裹着被子窝在沙发里,喝一壶滚烫的荨麻茶,读完了叶芝的《凯尔特薄暮》,感觉才稍好了一点。仙人和鬼魂更让人愉悦。交织在绝望生活中的宏大命题,远远不如扑朔迷离的林间野火让人着迷。当然啦,我说的是,浅薄如我。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却是一个严肃而刻板的人,信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古训。大多数人讲鬼故事也脱不出固有的几种俗套,像叶芝一样轻盈却意味深长的少之又少。我们在克里半岛漫游的时候,同行的马兰西亚导游热衷于讲鬼故事。某个穿行于密林中的深夜,她讲了一个古堡遇鬼的故事,大概就是不同的两拨人近在咫尺却互相不闻不见的奇遇,如果让我信奉无神论的朋友听到,必然忍不住要猜测她踏入了某种时空混乱的场域。她又讲了有钱人家的小姐遇到林中小矮人的故事,不无艳羡地说起小姐从此一生顺风顺水,终身吃用不愁。讲到后来,欧洲的神怪故事不够过瘾,就变本加厉地扯到了养小鬼或下降头上,在深夜黢黑的树林里听来格外恐怖,然而这种奇突的恐怖更多是来自人间的鬼蜮,听得我很是愤愤然:这又有什么意思?虽然大家都没有插话,她还是兴致勃勃地讲了下去。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只好努力地想象林中的仙女或某种迷离的神光之类,现在想来,倒是跟叶芝的讲述有几分吻合。

叶芝是比我更有好奇心和耐心的人,我可以想象他微笑着与偶然邂逅的老农或村妇攀谈,听他们絮絮叨叨地讲述一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荒谬故事,赞叹或肯定,再给出一些激发谈兴的评论和问题,收获更多的轶闻和闲谈,最后就着一杯散发琥珀光芒的威士忌,在昏暗的灯光下将它们集结成一段又一段隽美的散文。虽然荒诞不经,然而就像苔藓或细雨,因为其美丽而让人轻易原谅了它们带来的些微不适,这正如古人所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Written by in: 万水千山 |
Sep
03
2016
4

so sweet

去年年末,我们在魔都很时髦的街区里做了一个甜品吧的室内设计。开业之后生意一直不错,甲方觉得设计也是加分项目,所以我们一直关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平时常常联系。

有一天晚上,跟这位甲方在微信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他忽然说,哎呀今天我们店里来了一个好奇怪的客人。

怎么样的客人呢,我顺嘴问了一句。

白老外,长得还满帅的,进来就问卖不卖生日蛋糕了。

这家甜品吧是从纽约舶来的时髦物事儿,吃甜品要像在很高级的餐厅里那样一道一道地来,装在精致的盘子里摆得煞有介事,还要配上不同的酒。生日蛋糕这样的东西其实不在他们的业务范围内。但为了不跟市场需要对着干,他们也开发了一些矜贵的外卖产品,但外卖的蛋糕也需要提前两天定制,进店现买这样的事情,他们是不提倡的。

但这位白老外站在门口,耷拉着双肩,看起来一脸愁云惨雾,大家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同情之心。再加上他一再强调蛋糕并不需要很大,只要能买便好,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在店里等着厨房现做,所以服务生就去问了一下大厨,大厨同意之后,就按照白老外希望的生日蛋糕口味,开始给他做起来了。

他点了什么口味的呢?我好奇地问道。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

巧克力味道。

一只小小的巧克力生日蛋糕很快就做好了,服务生呈上来给他看。

然后你猜怎么着?甲方说,这个白老外端着蛋糕,自己找了一个空桌坐下,默默地一个人把蛋糕吃掉了!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Aug
18
2016
16

哀嚎

好久没有进行博客创作了!心中很焦虑!!不管怎样,也要来嚎一声!!!

这次耽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些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要写。写东西这种老天爷赏饭吃的事情真是残酷!老天爷是不是只舀了一勺狗粮给我?!写来写去写不出,拖延症大爆发,最后还耽误了我搞博客创作。最近一定要把这些让人焦虑的事情集中处理掉。

除了哀嚎还想小小地感概一下,今天一边画图一边听我的口水歌playlist,听到陈奕迅的十年,以前听到这个歌都好感动地!眼前浮现出种种前尘往事什么什么地!但今天忽然一想,这个再不小心过几年就不是十年了,我的那些老故事们,都是要用二十年什么的来计算了!我怎么已经这样老了?!我好奔溃!!好恐慌!!!今天晚上一定要去找个地方喝得烂醉,平复一下激动的情绪…

Written by in: 无聊之事 |
Jun
27
2016
2

siran上一趟来柏林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旧国家画廊看caspar david friedrich。(她还夹叙夹议地写了一篇很牛比的观后感)看完之后左右没事,我赖着不走,拉着无可奈何的siran同学继续欣赏浪漫与写实并存的德国绘画艺术作品。

蓝后,就看到两幅很有喜感的油画:

595605116096137446

317486610017041832

忘了是不是同一个人画的了。策展人把它们放到一起,第二幅画的标题是《在lustgarten》。Lustgarten就在博物馆岛上,正对着大教堂和老博物馆,离旧国家画廊也不远,大家都常常经过,但我和siran均表示对这个油光水滑的盆毫无印象。

这年头我们做设计,不管是大理石也好,花岗岩也好,甚至是水磨石,都希望施工的人在抛光的时候温柔一点,不要把石材表面打磨成三线城市酒店大堂那种光可鉴人的感觉。走入意大利那些古老的建筑,看到经由鞋底墩布漫长细致地打磨而生出了暗哑光泽的陈旧地板,往往啧啧连声:古人品味就是好!现如今这个时代啊,真是礼崩乐坏!染鹅,曾几何时,古人也很希望拥有苍蝇站上去也打滑的地板吖!只不过那时候,他们没有这个技术…所以当工业发展起来,大家终于能把一只花岗石盆打磨到县级精装酒店的标准时,柏林人民不是不骄傲的!艺术家专门用油画的形式把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录下来(并且抑制不住创作的热情,在表达施工过程的图上加入了一些令人费解的镜面反射效果),保留到今天变成博物馆里的地方志,大家看了都暗暗问自己:这是什么鬼。

终于我有一天路过Lustgarten的时候想起来这一茬,专门看了一眼,发现这个盆居然真的在。经过岁月和战争的洗礼,它现在是这个样子:

867909933052223451

Written by in: 柏林柏林 |
Jun
06
2016
2

kobuto

话说,好几个星期以前,我去看了一个小电影…

(作为挖坑/挖深坑,爱好者,那些看得见的坑,早已被我放弃。而各种后台上,还有数不清的,看不见的坑…今天温度炽热,阳光暴烈,不适合出门玩耍,来将就着填上一个)

(这个电影是我同学拍的,所以去看的时候没抱任何希望,没想到是出乎意料的好。)

(我真是一个无聊的画外音之王)

一部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关于一个建筑师和他在上世纪70年代所建的一栋房子,感兴趣的人大概不会很多。这栋房子突兀地矗立在十字山区(关键字:放荡/波西米亚/土耳其/gentrification)的最中心Kotti(Kottbusser Tor的简称,而电影的名字kobuto也许是一种更hipperster的缩写),扇形展开,12层高的大楼(柏林普通住宅最多不过6层而已)横跨热闹扰攘的Adalbert大街,像一只来自上世纪末叶的怪兽,陈旧而哀伤,身躯庞大而与世无争,是曾经“贫穷而性感”的那个柏林为自己竖立的地标。

作为一个生活得肤浅热闹的年轻人,我对这栋大楼的印象,除了那三百个住宅阳台上密密匝匝的卫星接收器(收看土耳其电视频道必备硬件),就是隐匿于其中的一个个夜店与酒吧。记得有一年从国内回来,被各种“中国特色”搅得心烦意乱,下飞机接了一个电话,匆匆回家洗澡换了一身衣服就直奔paloma bar。穿过满地垃圾的地铁站找到超市旁边那个被涂鸦糊得面目全非的隐蔽楼梯,进入二楼灯光闪烁的酒吧,倚着标志性的大斜窗户坐下,把Kotti大街上午夜的斗殴抛在身后,深呼吸一口隐隐有些大麻味的空气,就着一口乱七八糟的调和酒,在时差带来的晕眩和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中我幸福地想,啊,终于回家了。

而位于大楼背面的Olfe家具店酒吧(楼里以前是有这么一个家具店,现在楼顶还留着巨大的广告牌),则一度是弯男们每周都要去报到的胜地。我喜欢他们写在酒单上的那段欢迎词:

亲爱的同路人,愿你们在这里度过舒适而刺激的时光
我们愿用高度波兰啤酒和美味的伏特加陪伴您度过人生中一小段艰难的岁月
用浑浊的苹果汽水和香浓的咖啡让您的生活更加甜蜜

多么贴心。

从建筑的角度,这栋映射出某一个陈旧年代品味和技术水平的建筑,除了史料价值并没有更多值得人注意的品质;从规划的角度更是如此:这种向“汽车城市”致敬的城市空间,在被批判反思到体无完肤后很快被欧洲人民果断抛弃了。

我这位同学,最初也不过是在学校的专题课上做了关于这栋楼的小汇报。但在准备资料的时候,他联系上了建筑师,一起喝了几次咖啡后,他决定联合电影系的几个哥们儿将他和他建造的大楼拍成一部短片。

建筑师Johannes Uhl是个满脑子激情与幻想的人,他将战后十字山区的新规划看成一次机遇,在那版向美式生活和汽车时代致敬的规划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设计。他的设计方式在电脑时代的人们看来近乎疯狂,无数的手绘图纸,每一个阳台的细节都在巨大的轴测图纸上纤毫毕现,而那些大比例的街区模型,不知道来自多少个日夜的切割和粘贴,只为了展现新的城市空间如何与原有的街区无缝连接。他认真选择色彩搭配,立面材料,几何构图,就像那个年代对新的技术发展充满了信心的所有人一样,他把一个蔓延无数街区的庞然大物想象成自己驾驶的卡迪拉克:完美的外表其实是顺应功能和结构的存在,而内里如精密仪器般盘根错节地收纳着一系列复杂的机械构件。Uhl的雄心壮志不仅是描绘完美的外表,而是将所有的功能、构造推敲到最细的节点,推敲进每一个可能的使用者的生活。他不是明星建筑师,也不怎么赞成那些耀眼的同行们鼓吹的风格和理论,他天真而朴实地设想着社会与生活运行的规律,试图通过一笔一划的建筑图纸来描绘它。有意思的是,他做这一切都没有甲方,他自发劳作,一厢情愿地选题、设计,希望有朝一日被承认,最好是能被委托。就像那个年代很多同行一样,Uhl用愚公移山一样的热情不计代价地工作,而也许是那个时代仍然天真吧,人们居然允许想入非非者梦想成真。他最后真的拿到了Kotti中心大楼的建造许可,在多方筹措资金后开始真刀真枪地干了起来。最后,他还抱怨说只建成了这一栋大楼,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完成整个十字山中心区的改造。而设计所依托的那版布满了粗暴的内城高速的规划,也因为土地产权无法任意篡改的问题,最终只在极少的区域被付诸实践。

也许是物伤其类吧,虽然对Uhl的工作谈不上认同,我还是被这部电影感动的一塌糊涂。建筑师是一群天真而幼稚的空想家,对社会和真实的生活了解极少却抱着极大的热情,他们的工作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接一个的错误,造成了很多灾难,有时候却又成就了美好的生活。

最后,我想说,很多人对拍电影这件事有一种迷之热情。我觉得,在把热情付诸实践的同时拉上一个学电影的哥们儿绝对不会是件坏事,这些哥们儿懂得如何剪辑、配乐,能够掌握色彩和节奏,会让最后的成果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圆熟和专业很多。我的同学Masen Khattab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May
21
2016
9

时尚又风流

上班真是要把人上傻。昨天快下班的时候,事情做完又赖在办公室里不想走,决定写一篇blog来讲讲自己的时尚和风流,不知道怎么就说偏题了,写了一篇干瘪瘪不知所云的东西。其实我本来想说的是,自行车是横亘在我奔向时尚之路上的一座无法翻越的山峰!(神转折)

(鉴于我几乎没提到这一茬,可见上班对我的大脑损伤程度是多么的严重。马齿渐增,我常常做着一件事,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在做什么了,相信你们也是这样。)

我其实是一直有公交年票的。但从去年开始,天天通勤都是靠自行车。柏林的公交系统虽然发达,但是要去个什么地方总免不了走两步路,再加上换乘,其实耗去的时间也是不少。因为城市并不大,我常去的几个地方骑自行车倒是便捷很多,而且作为钉在电脑面前的人群,骑车上下班几乎是我每天唯一的运动。到了冬天,因为并没有怎么下雪,所以就一直骑了下去。开春以后我就把公交年票退掉了。完全是浪费。

自从每天骑自行车,我的衣服就以防风保暖为要。好多秋冬天的大衣没有扣子而且剪裁宽敞,就完全不适合自行车,一阵风吹过来简直跟没穿一样。裙子同样不适合,大摆的裙子会被吹得上下翻飞,而紧身的裙子则连车都上不了。宽腿裤也不行,裤脚会被链条上的机油扫的黑乎乎的。长围巾也不行,会被吹到脸上去。而帽子会直接被吹走。

但因为几乎不需要走路的缘故,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我倒开始穿一些以往都狠不下心穿的高跟鞋。我的脚娇气,就连从家门口到公交站那区区两百米,真要穿着高跟鞋走过去,也能打出几个油亮油亮的大水泡。

去年猪说要买德国人那种户外型雨衣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简直莫名其妙。现在我简直恨不得全身上下都裹上雨衣,但裹在雨衣中的我,又因为自己与时尚离得愈发遥远而感到深深的悲哀。

骑在车上观察路上的“车友”们,偶尔还是能看到一两个时尚而美的。这样的人往往长了五米长的腿,而且穿衣都是走的利落而中性的路数,运动也好,“平常硬核”也好,反正就不是我那个扭扭捏捏雷雷堆堆的风格。所以横亘在我通往时尚的路上另外两座无法逾越的大山,一座是腿短,另一座是我常年被男权社会蹂躏所形成的畸形审美观。

不说了,一说都是泪。人生啊。惨淡!
017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