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10
2007
0

四十年前的今天,那个被叫做切的男人在草窝里被敌人乱枪打死。一年后,巴黎的学生喊着他的名字走上街头。他的脸被无数次地复印在T恤,墙纸,马克杯上。符号失去了意义,被人们用来标榜并不存在的理想。在世界上每一个不知名的角落,他的眼睛悲伤地望向远方,那里是英雄主义者的乐土,也许有狂热的革命者,残忍的杀戮者,还有风流潇洒的唐璜。

今天我忽然想起来这一茬,就把书架上已经蒙尘三年的‘摩托日记’拿出来看了。在电影里,年青的切,俊美的切,羞涩内向的切,在路上。他看见了受苦的人们,他走上了那成为受难基督的第一步。然而,我并不关心这些。解放全人类的梦想,毕竟是英雄们才做的。我更乐意去看那年轻的英雄在路上,流汗,摔跤,背景里还有雄浑壮阔的安第斯山脉和马丘比丘层层叠叠的石墙。对旅行感到厌倦的我问自己,在路上,人们究竟是倾倒于所见的风物,还是被自己的身影迷惑?

让我们象英雄一样念诵聂鲁达的诗句…

让我回归,哦太阳
回归到我野性的命运
古森林的雨
把我带回芳香以及
落自天空的刀剑
草原和岩块孤寂的平和
河岸的湿气
落叶松的味道
活泼的风如一颗心
跳动于高耸的杉树
拥挤的纷扰中
大地,还给我你纯粹的禀赋
自其根之庄严
升起的寂静之塔
我要回归到未曾拥有的世界
试着自如此深处回归到
自然万物之中
我或存或亡,做另一块
石头又何妨,黑暗之石
被河水冲失的纯粹之石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Sep
24
2007
0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今天晚上ARTE演‘少林三十六房’,于是我早早恭恭敬敬地坐在沙发上等着。难得有部老电影看哇。

杀死比尔里的白眉年轻几十岁,就是个标致的小南蛮。穿上和尚袍还算眉清目秀,一到情绪激动,就鼓丁暴眼,满脸横肉,简直象泰国武打片里面的主角了。初看时我不禁对70年代人的审美观感到甚是沮丧,然而看到电影快完居然也觉得他很顺眼,简直很有点可爱了。

就是一个苦大仇深熬出头,除暴安良的故事。故事逻辑简单到天真,坏人都坏得头顶长疮脚底流脓,杀了他就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而且那时候的人演电影真是演得卖力,动作表情夸张得可以直接拉上戏台子去。要不是少林寺一房一房花样层出不穷,我几乎没有耐性看完它。拍到三德入了少林寺就很好玩了,学功夫从第一房学起,每一房都有一个新招,就象玩电玩一样一关一关地过。最好玩是头房,头房里练铁头功,院子里挂了几十个沙袋,和尚们从底下穿花般拿头去撞过,撞得一个个金星乱冒,路都走不稳。旁边站一个陪练的胖和尚,手里拿根长竹竿,竹竿头上安着个铁手,铁手颤巍巍地把那些练功的小和尚们劈劈啪啪拍来拍去。看人偷懒就一个大耳光打在前胸,再反手拍到后背,最后还要把人拨拉到沙袋底下去。看主角垂头丧气,那铁手还来拍拍他的胸口,摸摸他的头,好有表情的咧,喜剧效果一下就出来了。后来那个陈凯歌拍无极,谢霆锋那金色的大拇指,原来是在跟邵氏前辈致敬摸?

故事虽然简单,却还绘声绘色,一点不拖泥带水。坏人死了,电影就干干净净地结束,也没有腻腻歪歪的感情戏。朕很满意。净听说邵氏的老电影出了一套修复版,下次回国要买了收起来。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Jun
18
2007
2

户外军火库之四分钟


周六的晚上我一般很累,不安排任何活动。除非,小飞打电话来邀我去看露天电影。

十字山的周末晚上,空气中飘散着淋漓的江湖气。红色的敞篷车从挤满了人的街中呼啸而过,突突的超重低音让人心跳加速。我终于迟到了,站在露天影院的入口处,电影已经开场了十分钟。一排排沙滩椅密密匝匝地摆在空地上,小飞忽然从这一坝躺着的人群中跳起来,朝我挥了挥手里的一大包不知道什么。

原来那是一包瓜子,它很快也跟着一大纸杯葡萄酒一起被塞到了我怀里。电影叫做:四分钟。

我在一个常去的论坛评论这部电影,说它非常kitsch而且充满了klischee,是一部双k电影。然而这电影还是从一开头就牢牢地吸引了我,因为它的主角,年轻的女主角,她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她从来不主动看人,她有躲躲闪闪的眼神,然而当她注视你,那眼神里就都是期盼,迷惑,和认真。

这女主角是一个钢琴天才,可是她在监狱里,整日用怨恨来打发自己的时光。充当拯救者角色的,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太太,她也曾经是一个钢琴天才,只是她的才情和她的爱情都被遗落在了六十年前那场战争中。

故事确实讲得老套,音乐也被用得苍白。在最后一幕感人至深的大结局奏响的时候,小飞靠过来说他都要替她们不好意思了……而我也有同感。

好玩的是故事里的一个插曲,狱卒去参加一个“开心辞典”样的节目,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If Mozart write an opera for Cinderella, which cheese comes out from this?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Jun
15
2007
0

自制军火库之爱比死更冷

我发誓,我本来要借的是电影是茜茜公主,然而,没有!那么便爱比死更冷罢……

法斯宾得这个丑陋的无赖,没精打采地躺在床上数齐果拉做妓女挣回来的钱,末了都塞到自己口袋里。齐果拉还在做梦:以后要住到小房子里,买一辆车,相夫教子。俊美的男孩布鲁诺其实不怀好意,可法斯宾得喜欢他。他那么喜欢他,让齐果拉跟他上床。他才不管齐果拉是不是乐意,“反正你喜欢我嘛”。这才叫流氓腔调,所谓爱比死更冷,爱是齐果拉的爱,死的却是俊美的男孩布鲁诺。法斯宾得不生布鲁诺的气,知道他卖了他他也不生气,他反过来对着齐果拉喊:“臭婊子”。

法斯宾得有办法,让人在电影结束之后,口燥唇干。光秃秃的背景,光秃秃的对白,大片空白烧得人心里突突直跳。他对此是这么说的:“有些人,他们为了要过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生活,扮演了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这当然有点让人难过,可是却挺美。“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Jun
03
2007
2

假装军火库之HIROSHIMA MON AMOUR

星期三晚上上映“广岛之恋”,当时既没有钱,也绝对没有时间,正在赶中期评图。于是借了来,评图之后那个晚上摊在沙发上把它看掉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多么“作”的“作家电影”啊。

原子弹爆炸后的荒岛,三天两夜的邂逅,中间穿插着女人对战争的回忆:法国姑娘和德国兵,死别,战争结束后的清算——女孩失去了头发,失去了爱情,只身去了巴黎。十多年后,纯情的乡下姑娘变成了风情万种的女演员,在广岛遇见这个长着酒窝的日本男人。杜拉斯经典的男女搭配,表现欲强烈的神经质的法国女人和沉默优柔的亚洲男人。这个男人没有讲述自己的过去,他专注于听。关于他的战争体验,我们无从得知。广岛残酷的过去只在电影开始时被大段大段地插入,生硬地,刺目地,搭配着女人梦呓般的喃喃自语,似乎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我们来广岛拍片,并不是白来的。更生硬地被插入的是那些隆重的命题:战争和爱情,生与死,得与失,被导演抡圆手臂当当当砸出,想要深刻,却几近浅薄。

因为没有什么情节,画面又容易催眠人的想象力,所以“作家电影”一般都很闷。我于是几欲睡着。之后翻翻杜拉斯的剧本,倒觉得好一些,千回百转的独白,琐碎的心理描写,消解掉了对庞大题材的生吞活剥,正像荒姑娘当年所说:“揪住屁大的事情,肝脑涂地地‘梭’”,也让剧中人那些神经质的行为不显得过分突兀。比起来,我还是宁愿看书。

之后就不跟着军火库上片了,老看法国片神叨叨的倒胃口啊。要过一段时间再看了。接下来准备借点德国片来看。

再加一点废话:比如“诵书人”要诵书,那必定是卡夫卡奥德赛。比如法国女人要搞日本男人,那个男人便是建筑师,书架上要有芭蕉的书。比如法国女人要在广岛搞日本男人,那个男人除了搞建筑就必定还要搞搞政治。两个人在宾馆开房间,那宾馆也必定就在丹下建三的纪念馆对门。是为营造典型场景。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May
29
2007
6

JULES ET JIM

上个星期看了JULES ET JIM。虽然,虽然觉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是比起那部超级恶心的《戏梦巴黎》实在是好太多,好太多了。特吕弗和贝托鲁奇,真真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啊。

政治就不说了,贝托鲁奇把政治当作符号往自己的电影里招呼,已经不是头一次。相比之下,特吕弗讲战争,避重就轻,四两拨千斤地把一个沉重的题目带过,实在高明很多。

而爱情,沉重的爱情在特吕弗的镜头里轻飘飘地跳入塞纳河,飘走的何止是一顶帽子?珍妮摩露演了一个femme fatale般的角色,就像那首歌里面唱的,她每个手指都带着戒指。这个女人昂起头,把男人们的心挂在她轻轻上扬的嘴角上,挣不脱的却还是生活。戏里面三个互相爱着的人,卷起一阵小小的旋风,在特吕弗的手下撕扯着。你惊异于这样的爱情如何能不带来痛苦,你知道这样的爱情会给每个人带来痛苦,就像卡特琳在片头轻轻告诉我们的:

你说:我爱你
我说:等一等
我差点要说:带我走
而你却说:走开

我本来准备每一两个星期到军火库去看一场电影,后来发现囊中羞涩,于是决定把想看的电影借回家看。JULES ET JIM,本来的上映时间是上个星期三晚上九点半,实际看到的时候是星期五晚上7点。

…………………………………………讲八卦的分界线…………………………………

说到爱情,我爱的小孩似乎马上要结芬了。我希望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成为一枚愉快的已芬妇女。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Feb
18
2007
5

一年三节

情人节

得到意外的大餐。聚餐的内容虽然跟爱情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而肚皮就像得到了爱情一样满意。

电影节

我和事务所从柏林临时借过来长得像约翰屈夫塔的同事p成天坐在一起长吁短叹: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在柏林?17号泰迪颁奖,也不知谁得着了。晚上昏沉沉地倒在床上,看了一个关于同志电影的纪录片:“小东西,看着我的眼睛”。纪录片从60年代说起,从石墙酒吧讲到同志婚姻被认可,从爱滋的蔓延讲到今天如果人们没有一个“酷儿闺蜜”就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片里穿插无数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志电影,可惜我间中睡着无数次,现在想得起来的还有go fish,奥兰朵,我自己的爱达华,断背山,等等。泰迪奖是柏林电影节上我最喜欢的一个单元,不仅因为它专门颁给同志电影,而且因为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银的,而是一个可爱的胖乎乎的布狗熊,还因为第一届泰迪奖就颁给了同志电影的生力军阿尔莫多瓦,那年他靠着一部“欲望的法则”获奖。片断里有一个女歌剧演员,她为一个老男人高歌一曲,老男人若有所思地说,当年我有一个学生很像你,但他是个男孩。这个女人回答道,是的,因为我就是他。相似的情节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里反复出现,到“不良教育”终于到达高潮。后来我们知道,阿尔莫多瓦自己当年就在唱诗班里学习。

纪录片采访了the L world的导演,该女长得倒娇小可爱。她提醒大家同志们的处境仍然不妙,然而,她又说,在娱乐业我们已经做得很好。接下来她抨击了很多同志电影的不好看。

被采访的人还有“粉红火烈鸟”的导演沃特斯,该人长得无比之gay。谈到为什么断背山赢得无数普通观众的青睐,他坏笑着说:我简直不理解那两个牛仔为什么怨天尤人,一年见一次,见面就淋漓尽致地搞,这简直是生命的最理想状态。

还有一个导演,我也没搞清楚他导了什么。他耸耸肩说,当年我们搞同性恋,一半是身体需要,另一半是因为我们厌倦了布尔乔亚男婚女嫁的生活方式。现在居然大家闹闹嚷嚷要结婚,还有人希望以同志身份参军,天哪,这都是哪跟哪。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得出一个结论,六七十年代那批人,虽然得上艾滋病死得都差不多了,然而活下来的,依然很牛。

春节

出门义务教授中文两小时,骗得一顿大餐兼饺子,也算划得来。出门前在网上,通过昨天特意下载的pplive看春晚,虽然有时候受不了那种camp劲儿,羞赧得不得不关掉节目,然而总是两分钟之后又心痒痒地打开。看来是几十年如一日被迫和爷爷奶奶一起收看春晚留下的后遗症。收看春晚一个钟头以后,我就成功克服了自己的羞赧,跟着中央台的大叔大婶兴高采烈起来。后来我看了鸭鸭关于春晚的笔记,虽然很正确,但我还是觉得一年一次大家就不要较真上纲上线了,我知道有很多人民群众对这种高大全的文艺节目是发自内心喜欢的,比如我大姑。

Written by in: 军火库,有涯之生 |
Dec
04
2006
0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今天跑去看了个电影:玛丽安托瓦内特。片子拍得不好,我挺失望。但好在出了电影院阳光灿烂,十二月,天气和暖。

电影里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个无知的漂亮姑娘,极度不符合我对她的想像。她应该有一点愚蠢的傲慢和无辜的调皮,比如说,当她走到都百丽夫人面前去说那句“今天凡尔塞人真多”的时候,脸上不该有勉为其难的可怜相。她应该有些恣睢狂暴,电影跟本就没有让我们看到她怎么把大笔大笔的钱塞给她的娘家去打仗,也没有让我们看到她对朝政和路易十六随心所欲的控制。如果只看电影,人们肯定难以理解,单靠在凡尔赛种点柠檬树和彻夜的欢宴,这个女人怎么能成为大革命时期民愤的中心。她应该还有些玩世不恭的不管不顾。记得小时候看到过一篇文章,讲到安托瓦内特在大革命时依然夜夜笙歌,她在脖子上系一条红丝绒的带子,说那就该是斧头落下的地方。这个不要命的玩笑以它罪恶的美丽深深地吸引了当时还是小朋友的我,让我觉得这个女人在描述中就已美艳不可方物,她暧昧地隔着历史黑重重的帷幕对我们满不在乎地微笑,让人不能自已。这样一个尤物,让阿佳妮来演还差不多,怎么就被搞成了一个被宠坏的乖女孩。。。

我想导演是受了茨威格的影响吧,这位有同情心的传记作家努力把路易的皇后写成一个普通女人。那么,为什么不让我们看看攻破巴士底时路易和他的皇后那点普通人的惊慌呢?他们不是没有计划过东躲西藏啊,他们连守卫自己的行动都策划不来,一次次因为手足无措而失败最后成为了阶下囚。而电影里的路易和安托瓦内特就象两个刘胡兰一样拒绝出逃的要求,直到最后束手就擒还非常体面坦然,让人非常摸不着头脑。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茨威格的书中最出彩的部分本是大革命爆发后安托瓦内特如何在险恶的环境里承受着苦痛和保持了尊严。她对刽子手那句轻轻的道歉也许并不是一个在同样处境里的普通女人说得出的吧?然而电影在路易和玛丽被捕时嘎然而止,镜头停在驶出凡尔赛的马车里,演完了?!我承认我本来是想去老老实实地看一部历史片的,结果看了一部洛可可版的恶魔穿普拉达,感觉之怪异,就象一个喷嚏憋了老半天却没打出来,让人站在电影院外面白花花的阳光里回不过神来,郁闷不已。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