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1
2008
0

孟加拉的小学

前年看到关于这个小学的报道,觉得它非常好。介绍一下,兴许这里或那里有可以让参与重建的建筑师们借鉴的地方。

小学是两层建筑,建在黏土砖的地基上。这个小学由本地人和学校的小孩儿们在建筑师的带领下完成,烧制供地基用的黏土砖时把大家的名字都“不朽”到砖上去了。

地基建好了就开始准备做黏土墙的材料:当地的黏土加上秸秆,水牛是混合黏土的主要劳动力。

黏土墙是砌在带状的地基上的,工作原理是先砌一大快墙,等它干了之后再用铲子把墙修理平整。

在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准备楼板的结构。楼板和整个第二层都是竹结构的,节点处以竹篾捆扎在一起。结构经过测试,能够承受需要的重量。

在筑墙时就要考虑开口——门和形状各异的窗户。第二层的竹结构搭建的时候需要先搭建一个临时结构,整个竹的部分大概有3000多个节点。

墙砌好之后顶上建造竹结构的圈梁,然后安装三层的竹结构楼板,楼板的节点用铁钉和尼龙绳加固。

二层的结构是在地面做好了运上去拼装成的。屋顶是波状金属板。

清水土胚在6个月后落成

后续的工作是将墙面做防水处理,在窗洞周围加石灰抹灰,以及稍做装饰。

一楼是正规的教室,二楼是露台,也供上课用。建筑师是Anna F. Heringer和Elke Roswag。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雕梁画栋 |
May
21
2008
0

简易房

简易房的话,我觉得还是刘家琨说的工棚听上去比较靠谱——虽然我自己完全没有国内的工地经验,并不知道工棚长什么样子。德国的工棚,实际上就是集装箱活动房子。总之如果真的简便易得,而且坚固实用,我觉得大有必要让房地产商人们捐点钱出来拖几万个工棚到灾区去。恩恩。

其它的设想都有各种缺点,比如在留言中大家提到的集装箱建筑物理性能很差,码头上并不会有很多的空集装箱,脚手架不易搬运,等等。还比如下面我将要提到的这个:

预制混凝土大管子

我是因为老大提到prefab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的。于是输入“预制构件”等等关键词在google上面乱搜,结果发现了很多混凝土大管子的图片。于是我想到我小的时候,经常喜欢呆在建筑工地上的水泥管里过家家——为什么不可以用这个大水泥管来做简易房呢?有一种“预应力水泥管”听上去就很靠谱,似乎怎么震怎么压都坏不掉一样。

继续google,发现了一个很强悍的东西:

可以点击图片到新浪去看看来龙去脉。我想说,如果一个开助力车的老头都可以在这么个水泥管上搞出烟囱(!)和门窗来,我党一定也可以做得到。唔唔。我本来想提一下水泥管死沉死沉很难运输的事情,但是转念一想,这个老头,他是怎么做到人到哪房到哪的呢?

至于家具,我觉得暂时铺个床在里面就好了,当然,如果能有配套的床板就更好。因为水泥管底面是个曲面,所以要用点东西把底面填成平的。其实这个没问题,我今天刚好看到这样一篇blog:

来自inhabitat关于垃圾处理的绝妙主意。我想,灾区现在垃圾也不少了,如果能够做到大致分类,这种不易腐败的垃圾拿个编织袋一装,就可以填水泥管了。

然后我忽然想起以前看到过有人在德国用水泥管做类似的事情,但是他们相当的小资相当的矫情


水泥管在这里被用做旅馆房间——他们启发了我:在灾难过去之后,这些被我们用来应过急的水泥管大可以被运到城市里作为青年旅社的房间。虽然黑川纪章的中银舱体现在几乎都算废掉了无人问津,但是我相信,有纪念意义的管子会受到更好待遇的。:)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雕梁画栋 |
May
21
2008
3

亲爱的阿朗

这篇blog给你,为我们两个当初遭了秧的键盘。

我今天读时代周报,发现了这篇文章:

http://www.zeit.de/2008/21/A-Schwarzenbach?page=1

小黑姐姐诞辰100周年。文章的作者是小黑兄弟的孙女,在文章里讲述了小黑风叉叉而忧郁的一生。我读完之后丧心病狂地放狗出来乱搜,发现汉堡要放那个纪录片和那个电影。我下周准备无论如何过去看那个纪录片。你知道是哪个。苏黎世还有一个纪念她的展,太远了,不去了。

我今天去攀岩了。(可见我受阿翻译影响实在太深)把身体利用到极限,缓解多日来郁积的烦闷。回家全身都在抖,岩顶风太大。

Written by in: 无聊之事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