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6
2008
0

我就说!我就说!

当然了,汶川在龙门山构造带上,板块漂移会引起地震,然而那么多年我们在川北川西一带看到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水库电站,难道修起来,就对地质构造一点影响都没有吗?继续转贴: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的一种惩罚,长江上游岷江建设多座水电站破坏了地质结构,是诱发这次强烈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国著名环保人士、地质学家杨勇,昨天下午在接受本报电话专访时发表以上看法。他说,中国环保人士几年来一直向有关当局反应,岷江位于中国地震带上,在岷江上游建设多座水库会对地质结构造成损害,诱发强烈地震。
他说:“不幸的是,我们预计的事情这么快就发生了。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惩罚。希望我们能够从这次血的教训中猛醒,重新检讨建设大型水电库的做法。”
他分析说,汶川县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平原的缓冲地带,岷江处于中国龙门断裂带上,这个断裂带是中国强烈地震频发地。“岷江上游建设水库放炮、建设水库,严重破坏了地质结构,这是诱发这次强烈地震的直接原因。”
他建议当局重新检讨在长江上游建设多座大型水电站的做法。“我们一直在呼吁,遗憾的是当局没有聆听。这些水库看似平静,但是地质风险四伏。”

以及:

陆四川省今(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芮氏规模7.8的强震,由于震央距离三峡大坝不远,也让人再度「联想」到三峡大坝。大坝在兴建时,不少中外专家曾质疑这个超大水库在大量蓄水后,可能改变地表压力,进而诱发附近区域发生地震。
四川省成都附近的汶川县下午发生强震,震央地点距台北直线距离1905公里,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表示,这个强烈地震比起南投921地震还来得剧烈,甚至摇晃影响到台湾,各地可感觉到的震度皆为1级。
四川过去虽曾发生地震,但是很少传出这麽强烈的地震,而今天震央位于三峡大坝不远的汶川县,使得大坝工程诱发地震的争议再度浮上檯面,因为外界质疑,山区水坝所在的岩石坚硬,若水坝蓄水重压,容易出现岩层出现破裂,使水侵入地层缝隙,造成地层滑动而诱发地震。
在世界各地曾有多次水库诱发地震的情况,60年代至今,全球有6个大型水库发生芮氏6级以上的强烈水库地震。最着名的实例为1967年印度发生的大地震,当时柯伊纳水库刚兴建完毕,马上发生芮氏规模6.5的强震,造成120人丧生,大坝局部地段也因地震发生损害。
除了这次四川大地震外,广东省新丰江水库也曾发生过芮氏6.1级的地震,目前以抗震加固方式维持运作;专家认为,这起地震的发生与水库有密不可分的关係,巨量的水突然汇聚到新建好的水库上,地面压力一被改变,即可能成为地震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美国与日本也曾出现,因人为因素诱发地震的桉例。1967年,美国洛矶山脉也曾发芮氏规模生5.5的强震,判定地震原因是科罗拉多州丹佛地下的「垃圾山」所导致;此外,2001年日本北海道也曾因石油开採,所释放的压力不平均,而诱发芮氏规模5的地震。
事实上,三峡大坝工程当初也曾顾虑地震问题,投入了160亿元的资金防范滑坡,以维护水库安全,但水库和大坝可能诱发更大的地震,对6.5级以上的地震引起的滑坡,可能效果不大。

然后还有一个巨大的叫做紫坪铺水库的东西,就在映秀的上方。在万里之外,我只能上网,看电视。德国的一台所做的专题里提到被地震损坏的水库——如果它们在放水之前崩溃……天哪……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May
16
2008
0

亡羊补牢

还是转贴:

我从中小学设计规范说起,“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最低采光玻地比1:6”,这个指导让我们设计时都考虑课室是大空间,采光面积大,单廊双面开窗, 大空间就会采用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差,并且大跨度的梁容易断,引起连锁反应。早期的学校建筑确实是砖混结构,并且大开间,窗户大,抗震能力很差。
经济原因节能预防疾病传染等我们很大程度依赖自然通风采光,所以多采用条形的教学楼,回型的教学楼抗震较好,但噪音采光烟囱效应等,如果用地不紧张,所以条形单廊双面采光是县城以下学校绝大多数采用的设计形式。
另外早期的教室设计容量例如说是30人/班,但人口增加和学校扩招,可能到50人/班了。教室是长期超负荷工作,损耗非常大,人员经常走动,也增加损耗,一震就到临界点了。
并且有一点没根据不敢说有没有原因的是共振。学生一慌都朝向一个疏散方向,就容易引起共振,加快建筑震动倒塌。
根据跟教育局打交道,教育局基本上是政府机关最没钱的部门,有拨款都会优先解决教师软件等方面,基建方面很少投入的。因为学校是非盈利公建,所以投资都很少,无论是政府或是公益投资都很限量,就会造成节约建设,偷工减料时有发生,质量比XX差是肯定的。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May
16
2008
0

不以善小而不为

救灾设计:设计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就算暂且只是纸上谈兵,我想这也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来自hi-id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