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5
2009
4

浮世流水账

今天晚上真累死了,回家还是下意识地开了电脑。开了电脑又不知道能做什么,那么更新一篇blog吧…

5点钟和Felix去了Helmut Newton博物馆,Kahlfeldt夫妇在修缮这个建筑,中央的大厅完工后举行了这个小型的酒会。因为大厅以后会装满展品,杵着拐杖的Kahlfeldt说今天是唯一能看到空屋子的机会了。可是除了建筑师谁又想看空荡荡的大屋子。

Helmut Newton博物馆的修缮方式跟chipperfield的新博物馆不同。没有暴露任何战争与岁月的伤痕,把时间的印记妥善隐藏,我面前还是一个表情严肃而比例优美的大厅。虽然在细部的设计上我更偏好口味精致的chipperfield,但这只是不同态度的问题。妆容完美无缺的脸庞和被无情岁月摧毁的容颜,都ok。

7点钟继续跟Felix转场子,去了USM在费德里希大道附近的展馆。gmp在那里展示Tegel机场的再生项目。不大的展厅里挤满了人,空气潮热,von Gerkan先生在讲台上叨叨不停。

我终于认识了Stimmann先生。柏林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多少归功于他在建设局制定的铁腕政策:街道高宽比,建筑立面开窗形式,立面石材和建筑限高,每一条每一款详细限定。Stimmann保守苛刻得不近情理,然而经历了那么多战争与分裂的城市,有一位“反叛逆的68一代”呵护一下,不再参与疯狂建造游戏,不能不说是幸运。眼前的老头胡子头发雪白,笑眯眯地非常和蔼,让人差点儿忘掉了那些几乎成为stimmann代名词的开齐整竖向窗洞的深灰色砂岩立面。

然后又认识了von Gerkan先生,是呀我不认识他。尽管我曾为他工作了两三年,熬了无数个夜,付出了很多感情(呲牙咧嘴笑),可我还是不认识他。现在他开着不合时宜的玩笑,夸张地摇着我的手说:“老天爷,两年,可我不认识您,难为情呀难为情!”我真想说:冯格尔康先生,难为情的是我。但是我忍住了。

9点钟带上飞先生去临时艺术馆。松口气,终于到了自家地盘。结果人山人海,大概因为这次不仅是换展品,连外墙主题也换了。整个外墙贴上了当初人民宫立面的照片,要让我说,看起来相当糟糕。临时艺术馆的人搞了个巨大的假面party,馆中群魔乱舞,怪异灯光晃得我头昏眼花。因为sim,木耳先生和我的关系,临时艺术馆每三月一次的vernissage简直成了“udk avantgarde”的季度狂欢,大家打扮得人模狗样,站在一起相看两厌,皮笑肉不笑地说些圈内八卦并灌下大量免费酒精饮料。建筑师呀建筑师,真是又无聊又无趣的一群人。我忽然很想很想回家,于是找个借口独自溜走了。

Written by in: 无聊之事,雕梁画栋 |
Sep
07
2009
7

Loos的小茶几

Loos认为中产市民的生活应该表面朴素而内里华丽。今天路过某画廊,想起他们有几件上世纪初的家具在卖,就拐进去看了看,结果和这张华丽丽的小茶几碰了个正着。

这张由Loos设计的,在维也纳制造的,八脚的,包铜的,嵌大理石的,橡木象鼻腿儿茶几,标价25000欧元。欢迎认购1900年品位超群的中产市民生活。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Sep
04
2009
9

既然已经在纠正八卦的错误了

我就想起来,前段时间八卦了纳粹建筑。后来我仔细回想了一下,那些我喜欢的纳粹建筑,象奥运运动场呀,柏林美丽田机场呀还有马丁格罗皮乌斯包旁边的那个什么空气船部(这是什么呀?)的大办公楼,其实都不是speer修的。speer的东西,除了恺撒大道上的街灯,几乎就没有留下来的,所以我又说了胡话——在八卦的时候,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是多么容易脱口而出啊!

Speer实际上并不算一个特别有才能的建筑师,但是他的甲方太彪悍了,所以他可以得到很多建筑师做梦都想得到的项目。密斯就很嫉妒,跑去跟希特勒说,别听那个毛头小子的,让我来给你修真正震撼人心的建筑。你想要罗马吗?你想要帝国的辉煌吗?交给我吧!我才是懂得如何给予建筑力量的人。那场谈话的结果是,密斯第二天就收拾东西去了美国…我们在日尔曼尼亚的规划里也看到了,比如那个大穹顶,比例很可怕,而且真的不象能修得起来的样子…在那样的时间限制之下,也没有什么平面可言,Speer手下有一帮子人,不干其它的,每天就是画不同的立面,然后贴到那些轴线两边的大建筑群上去。

这个作为那次八卦的补充,欢迎骂我,以后我不随便八卦了。躬妹拿塞以!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Jul
06
2009
4

无聊行业小故事之极品甲方

因为主页变成这个鬼样子,所以没心情更新游记啦。

…………………………………………………………………………

据说K最早是在维也纳市中心的某个俱乐部健身,那里的好处是环境不错而且离事务所很近。但是俱乐部里人五人六,K骑在拉力车上汗流浃背的时候总免不了看见某个艺术家,银行家,政客出现在健身大厅里,他只好从拉力车上费劲地爬下来,跟那人寒暄握手。

所以后来他转移到郊外离家很近的健身房运动,那地方看起来一塌糊涂,但好在没人认识他。

健身房精力充沛的老板无意中知道K是个建筑师,后来又听说他居然小有名气,就跑来请他品评健身房的装修。K拒绝了。后来健身师傅换了个策略,请K说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K长叹一声道:你让我从何说起呢…

那么有一天,在健身师傅的纠缠下,K终于对当时他们所在的那间屋提了一点意见。所谓一点,也就是从地板到天花板,“一无是处。”据K说。好玩儿的是第二天,当K再去健身,无语地发现那间被提了意见的房间已经涣然一新。原来彪悍的师傅伙同健身教练们,也就是跟他一样彪悍的一群小伙子,连夜“乒乒乓乓”地按照K的指点把那间房重新装修了一次。

按照这个策略,健身师傅把健身房的每间屋都重新装修了一遍,最后他成了K的朋友。

他们成为朋友的时候,健身师傅还跟老婆孩子一起住在丈母娘家。认识建筑师后,他认为是时候把自己从丈母娘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了。健身师傅在森林里买了一块地,请K为他设计一个森林小屋。

奥地利的规定是这样的:为了保护环境,你不能在森林里修任何东西,除非那里已经有一栋房子了,一定程度的整修和扩建是允许的。健身师傅买的那块地上有一间石屋,他希望K把这间石屋改造成能住人的房子。

K将石屋的木头顶拆掉,在外面盖了一个木头房子。石屋的四面墙被保留下来,成了健身师傅一家的卧室。一家的意思是:健身师傅夫妇和10个孩子。据说那10个小孩站成一排,就象音阶一样从高到低。我立即联想到“音乐之声”里面那古怪的一家人,看来生一大串孩子确实是某种奥地利特产。这对夫妇带着他们的10个孩子,不仅睡在一间屋里,而且睡在同一张床上。是的,同一张床。那张床宽10米,有14个床腿,在健身师傅的要求下,也由K设计。

尽管墙厚达半米的卧室看起来很酷,而且物理热工性能良好,健身师傅却嫌厚墙占了太多地方。他在没有知会K的情况下悄悄地连夜把石屋拆掉,把拆下来的大石条四面八方地埋在森林里。

他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但老人教育我们: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尽管住在森林里,照样有奇怪的邻居洞悉了他拆屋的作为,并牙尖万分地将之汇报给市政。

石屋的存在,是新屋得以修建的前提。现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健身师傅立即收到了市长的传单。他手足无措之际只好给K打电话,结果被K狗血淋头地臭骂了一顿。

没办法,彪悍的健身师傅只好故技重施,连夜把散落在森林各处地底的大石条重新挖将出来,再盖了一间石屋。第二天,他用数码相机把石屋照下来,打印出照片寄给市长。

可惜的是我们看不到这个奇特的设计,因为经过石屋风波,健身师傅已经和市长混得几乎要称兄道弟,于是他从来没为自己的新家交过税…

健身师傅是个很爱旅游的人,他的每一个孩子都出生于一个不同的国家。不同国籍的孩子们,为健身师傅周游四方更增添了便利,大部分时候他甚至不需要任何签证就能绕着地球跑。在巴西,健身师傅买了一条大船。他费了很多劲把船从巴西运到奥地利,希望K帮他弄弄船的内装。很不幸的是,K嫌船舱内太丑了,而且出航,晒太阳,吃烤肉——在K看来这是无聊的中产阶级消磨时间的所有方法中最无聊的一种,所以K拒绝上船。健身师傅于是拍了很多船内的照片给K看,再按照装修健身房的方法,一步一步地,终于把整条船都弄成了白色…

好了,无聊的小故事讲完了。当我无聊地坐在阳台上吹着小风写小故事的时候,精力充沛的健身师傅,正带着老婆和10个孩子乘船横渡大西洋。当然他们不会再回来了,这家人准备去巴西定居。我衷心希望他们一路顺风。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Apr
29
2009
0

灾后重建之乱翻书

本来做的时候一直觉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多也无所谓,专业人员不是吃白饭的对不?后来做完了往网上一贴,大家七嘴八舌一说,情况似乎相当复杂,问题似乎很难解决,倒把我吓了一大跳。哈哈。

毕业设计我当初其实是想做一个博物馆,或是一个歌剧院什么的。最后一次可以随心所欲的机会,怎能不好好利用。但是地震了,没办法,谁让我是四川人呢。只好把玩儿心都收起了。但其实没有完全收住。:-)

当然参考了很多书。理论的也好工程的也好。后来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最初翻的这三本:

当作睡前书重新翻了一遍。包豪斯的人提出了工业设计的概念,并提倡尊重并复兴工艺。他们试图将设计师带出工作室,带到工业界,带上生产线,并通过这种方式将艺术从象牙塔带到大众面前。离包豪斯的年代过去了差不多80年,在中国这些概念几乎还是陌生的。我们的生活似乎更多被一些包豪斯的副作用影响着,从大学生对抽象图块不知所云的拼凑,到千篇一律的住宅小区。

因为从一开始就觉得通过工业化能够更好地进行震后重建,也认为工业化会对中国住宅建设的现状起到改善,所以温习了一遍这本书,看看老前辈们的渊源传承,思想变迁,际遇作为。顺便催眠。

对啊就是宜家的购物指南。在设计刚开始不太忙的时候也去逛了几趟宜家。

但是让我们先回到包豪斯,看一看“魏玛国立包豪斯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除开“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建筑”以及“艺术家就是高级的工匠”,还有很重要的,甚至是关系学校存亡的一条:“与工匠的带头人以及全国工业界建立起持久的联系”。

最后是北欧人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包豪斯这最后一条目标,通过那些位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国东南沿海的巨大生产线,宜家把很多非常优秀的设计以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送入了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家庭。

在震后重建中我们也看到了个体建筑师的集体失语。平时玩儿得很透的材料,手法,空间都“咣当”一下变成了砖混结构,现成的轻钢彩塑板和白白的墙上用深赭色涂料涂出来的穿斗。为了让自己不要失去平常心,我于是选了好天气去宜家散步兼血拼。

这本书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出的。去年他们办了一个关于预制住宅的专项展,展出了五个由预制构件搭造的小住宅。之后他们出了这本书,从预制构件这个概念最早出现的时代(1837年)起一直讲到现在,将近60多个图示详尽的例子带分析解说。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本书。

Apr
27
2009
6

继续叨我的灾后重建

话说我也觉得一直絮絮叨叨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卖东西的人都是这个德性。请看在我似乎要被变成第三性,又彷徨,又苦闷的份上,原谅我吧。

自从开始贩卖灾后重建的计划以来,听了很多大家的意见,也让我有很多反省。

意见集中在几个点上:

1. 预制板的名声已经很坏了,既然是灾后重建为什么还要用预制板

2. 大家对现代的建筑语汇接受度不高,认为不能把这么难看的东西强加给灾民

3. 密度高得没人性

4. 四川地区坡地多,怎么提供的示范都是做在平地上的

5. 为什么要用双层玻璃,浮筑楼板等在中国普通住宅建筑里都没有普及的元件。到底有没有考虑造价的问题。

6. 造价到底会是多少

对于这几种意见,我的回答如下:

1. 预制板和预制板是不同的。灾区大量建筑倒塌,究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使用预制板,而是结构未经计算以及施工质量不过关。经过正确设计,计算和施工的预制构件在承重抗震方面的能力绝对不输于现浇框架系统。 而预制系统其它方面的优点更是显而易见,比如节省造价,缩短工期,减少施工现场对专业人员的依赖等,在我的设计文案里都有说明。

2. 其实这一点说穿了就是,为什么做了平屋顶没做坡屋顶?原因是我个人更青睐平屋顶。时至今日,平屋顶的排水问题可以被很圆满地解决掉。而平屋顶下没有废空间(比如低于1米的角落)也没有被浪费掉的空间(高于3米),相同的预制墙板,可以用于底楼,也可以用于顶楼。

这套设计的核心并不是建筑的形式,而是更适用于中国现状的工业化预制构件系统。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如果村民对平屋顶难以接受,当然可以改善构件的设计,做坡屋顶一样可以用预制系统的。

3. 做这么高密度的原因是灾后重建的密度确实很高。数据:72.03万套新建住宅,面积合计约5489万平方米。灾区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可供重建的土地少且大量为川西肥沃的农田。这个对密度的质疑让我联想到网上那些对茅于轼的声讨:廉租房不设厕所。我做的确实是永久性安置房不是过渡房,而且我的目的就是利用预制构件施工周期短的优点,直接跳过过渡房的阶段。但是灾民安置就是灾民安置,灾民数量如此巨大,没可能在灾民安置区做出别墅区的容积率来。

在做出这样密度的同时,我也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保证生活品质的问题。所以分析了传统城市和乡村民居对室外空间的不同处理方式,希望这样高密度城市化的聚落,仍然能靠每一户都有的层次丰富的室外空间,让居住者得到类似乡村居住的体验。

另外,我所给出的聚落形式都是建议,预制系统就象是搭积木。积木有了,怎么搭都可以,我在卖积木的时候,顺便提供一些搭积木的示范。到了大家自己搭的时候,用多少积木,怎么搭,可以有很多不同方式的。

4. 为什么没有根据山区的情况做坡地规划呢?因为这几个聚落设计是虚拟的,是“没有场地的规划”。在具体到某一地区的时候,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出大量的改动,不只是坡地平地这么简单。如果只是要改到坡地上,实际上样式A和B都是可以的。

5. 双层玻璃,浮筑楼板等,有很好的热工,声学等性能,能够大大改善居住质量。虽然在中国这些技术尚未被普及,但其运用能是必然趋势。大规模批量生产可以降低造价。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还是不能承受,也可以改用更简单经济的构件。

6. 因为本设计中的预制板材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建材,所以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用于估算建筑造价。而且正因为适用于长期居住的工业化预制系统在中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对这种新材料的研发,测试,新建生产线,所需的前期投入是相当大的。虽然是名为地震灾后重建,但要让这样的预制系统真正能够被用到灾民安置项目上去,考虑到与国情相关的种种条件限制,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这套系统并不止是针对地震灾民设计的,它也适用于一般小规模民用住宅——预制构件拥有良好的物理,热工,声学性能而且环保经济,远远优于现有的住宅结构体系。而且其施工周期短的优点使它在应对突发灾难的时候大有用武之地。我国并不是一个无灾无难的国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Apr
27
2009
0

芭乐和C记

话说我也终于进到一个芭乐房子里面去看了看!

因为陈前段时间接了个私活儿,给一个理疗师装修诊所,诊所正好在一个芭乐房子里。完工之后,他邀我去观摩学习:提携后辈的意思。

芭乐是柏林建筑师,修了很多房子。如果你走在柏林阴冷厚重的石头大街上,迎面忽然出现一栋棱棱角角的楼(频率相当高哟),楼上楼下布满了轻佻的漆成浅蓝色的弯曲的铁条,菱角形的阳台后面总是落地大玻璃,那房子一定是芭乐修的。芭乐名声不好,就象维也纳那个可怜的百水一样,总被主流不待见。这俩难兄难弟没赶上高迪的好时候,也没人家的才气,再怎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没用。要说我没进过芭乐的房子也不对,刚来德国那年我在街上乱走就碰巧发现了他几乎最有名的一个作品。那时候我啥也不懂,满腔少女情怀,又没被瑞士人洗过脑,回家就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性格小学。幸好是中文写的,不然我还混不混?

其实我不讨厌芭乐。柏林这么刻板,用轻佻来消解一下有什么不好?而且人家芭乐也是有自己一套理论的:那些奇怪的边边角角的废空间,那些蘑菇形的经常歪斜着的大柱子,虽然没有必要,但是赋予了建筑性格。反正又没人规定性格一定要好,就算不是我那杯茶,可如果天下的房子都按我那杯茶的样子出现,那我成了什么?

陈花了很多心思把芭乐的怪房子弄得规整规致。他平时在C家上班,我打趣说每一个隐门,每一条阴影赋格(这是我按德语生造的词其实就是shadow gap)都被打上了C记深深的烙印——看得见的地方所有的细部都做得光鲜完美,上帝保佑女王和大卫。

陈那年去中国的时候逛了一次潘家园,买了一大堆国际友人喜欢买的东西。比如药柜子上这些插销,我问他转卖给理疗师要了什么价,他摇摇头说白送的。哎,又要做又要送,年轻人挣口饭吃不容易!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Apr
24
2009
0

地震灾后重建

我的毕业设计。

本设计的核心是一套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预制构件系统。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预制构件系统,对现场施工质量的依赖性相对要少,施工周期短。在灾害发生时可 以跳过临时过渡房环节,直接为灾民提供永久居所。512地震之前我国还很少成熟的应急措施,震后也未发展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建筑方案。在今后还可能发生的自 然灾害中,对预制系统的运用是必然的趋势。

我希望通过对这套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缩减建造周期,降低建筑造价,提高建筑质量,不仅能使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维持震前的平 衡关系,甚至能改善他们居住条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四百多万受灾家庭的安置任务。也希望能以重建为契机,发展以预制装配为产业特征的建筑工业化体系,在 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新型的建筑产业,提高中国建筑的工业化水平。

本设计的工业化预制系统由墙构件,楼板构件,门窗构件及楼梯,内墙构件组成。预制的构件越多越完善,现场施工的时间则越短,对施工人员水平的依赖性也越小,造价也能够减到最小。

这套预制系统由外墙承重,室内可以自由分隔。所有构件的尺寸都基于30cm x 30cm网格。

墙体由两块间距12cm的预制板材构成。这样的中空构件自重轻,便于运输。农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将板材并列搭建,再将混凝土灌入预制板的间隙内,将单块的板材连接成整片墙面。

楼板为单块预制板,并列排放后将混凝土浇筑其上,同时与墙体通过钢筋连接。这样的做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墙和楼板的预制板件材料主要为钢筋混凝土薄板,其优点是坚固且防火防潮。建筑规模小,因而对钢筋的耗用量也小,不至于大 幅度提升建筑造价。为进一步节省造价并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对常规预制构件进行优化,加入本地常见可再生材料——竹。地震后已经有建筑师将损毁建筑带来的 大量建渣作为砖的骨料加以再利用。本设计也可将磨碎的建渣按一定配比掺入混凝土中,再将建渣混凝土浇入中空墙板和楼板表面。对建渣的再利用不仅缩减成本, 而且能够减轻灾区建筑垃圾处理的压力。

……………………………………………………………………………………………………..

以30cm x 30cm为基准模数,墙板预制构件为1.2m或0.9m宽的中空预制板。转角预制件也为中空,每边外墙侧宽度为0.6m。预制构件的宽度能够配合四川地区通用运输工具(5吨货车)宽度(2.5m),方便大批量运输。预制构件的高度为楼层净高。

预制件由间距12cm的内墙和外墙板构成。内墙为5cm厚钢筋混凝土预制薄板。外墙为复合材料:承重结构是半径约 10cm的竹管搭建的支架,竹管从中间剖开。并排的竹管之间固定竹纤维石膏轻质板,在工地上往中空板中浇筑混凝土时,这两层交错的竹纤维石膏板和钢筋混凝 土薄板一起构成浇筑混凝土的模板。竹纤维石膏轻质板材隔热性能良好,可以兼做外墙保温层。竹管支架和竹纤维石膏板之外固定一张竹篾,表面涂抹灰泥作为保温 层的防水措施和外墙保护层,这张竹篾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竹管支架水平方向的形变。

中空预制板运抵工地后,农民可由技术人员指导将板材水平并列,再将混凝土浇筑入中空层使板材连成整个墙体。浇筑时应在混凝土内插入与楼板相连的钢筋。这种施工方式简便快捷,不需大量专业人员的参与,对大型建筑工具的依赖程度也较低。

与墙板一样,楼板也是工业化预制的半成品板块。

主要承重构件为厚5cm,宽1.2m,长度与建筑跨度相当的预制钢筋混凝土薄板。楼板预制件运达工地后,并列铺放在已浇筑完成,并预留连接钢筋的墙体上。将半径约为10cm的竹筒排放在隔栅钢架间并在其上固定铁片以防止竹筒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上浮。

竹筒安放完成后,浇筑15cm厚混凝土使楼板连接成坚固的整体并与墙体相连。空心竹筒的安放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并降低楼板自重。

混凝土层上铺设消音层和浮筑楼板层。由于造价和施工技术的原因,消音层极少见于中国农村民宅中。然而这一措施可以提高建筑使用舒适度,提升建筑品质。此处的消音层也可利用废弃竹材加工成的竹纤维制成轻质板材,其大小与楼板相同,方便运输及安装。

在德国,预制浮筑楼板由纸浆胶合而成。四川地区可以引进这一技术,利用竹浆胶合制造浮筑楼板。这种胶合板可以直接作为地板材料,住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上铺设其它材料。

除墙和楼板外,其它与建筑相关的元件也应预制生产。

内墙为轻质不承重墙体,墙体自重是直径为5cm的纸管搭成的支架。竹管由于形状不规则,不适用于墙厚仅为10cm的内墙。竖向纸管间嵌入消音层,与地板所用消音层同一材质。隔音的内墙能起到增大建筑舒适度的作用。在卫浴及厨房等湿度较大的区域,应在石膏板表面做防水处理。

楼梯同样为标准化构件,在现场只需与楼板拼接即完成施工。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结构可承担其自重。双跑楼梯由阶梯间的混凝土墙体承重。

窗的高度等于室内净高,有0.3m,0.6m,0.9m三种不同的宽度。传统民居中窗的风格影响了对窗这一预制构件的设 计。在带来足够的光和新鲜空气的同时,窗对于建筑也是重要的装饰元素。窗分内外两层,其中一层为中空双层玻璃,玻璃既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类似纸窗的白 色半透明毛玻璃。另外一层为木质隔栅。

可开启窗扇木质隔栅在外而玻璃层在内。木质隔栅固定,玻璃层则可开启。除装饰外隔栅也起到保护作用。固定窗木质隔栅在内,可开启,便于清洁玻璃层,固定的玻璃层在外。

原则上,在少量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同村居民可以通过合作互助的形式,共同使用吊车等大型施工机器,自行组装预制构件搭建房屋。根据自家需要和场地条件灵活组织平面。本设计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建筑单体样式及其对应的集合形态作为参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村民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参考样式做出调整。为了使参考样式做为建筑单体能够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作为聚落在实现高密度的同时能够提供层次丰富的室外空间,设计以对传统中国城乡民居空间关系的分析和参考作为基础,排列组织建筑室内外空间。希望设计中完全现代的建筑形式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通过其空间的比例和布局,让使用者感到回归传统的熟悉和亲切。

中国传统民居受到建筑技术和习惯的局限,一般为一到两层的坡屋顶建筑,很少有垂直方向的发展。建筑单体的形制在城市和农村中都是大同小异的,但城乡之间开敞空间与建筑的组合方式却并不相同。

城镇中建筑密度远远高于农村,人们一方面希望能够迈出房门就直接进入开敞空间亲近自然,另一方面希望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保有自家空间的私密性。所以在城镇中,开敞空间一般以院落中庭的形式出现,只对院落的拥有者开放。封闭的沿街立面和内向型开敞的建筑是城镇民居的特点。

在城镇民居中,附属用房和生活起居用房处于同一院落中,附属用房往往位于角落或北向偏房,通常并不是独立的单体建筑。

农宅,特别是四川传统农宅,其建筑形制一般较为简单。因为分散散落在自家农田中,相邻建筑距离远,农田在空间上也起到界定的作用,所以普通农宅很少以院落的形式出现。与城镇民居的内院相对的,农宅也有一块特殊的室外空间:晒谷坪。

晒谷坪位于堂屋入口之前,通常为覆土夯实的平整台地。除用于晒谷等农杂事务外,晒谷坪也是农家重要的生活交流空间,相当于堂屋在室外的延续。对于乡村中的居民来说,晒谷坪是对乡邻开放的,但是与建筑的附属关系和宅基地周围自家的农田一起界定了晒谷坪的归属,形成一个心理上的边界。

村民一般饲养家畜,四川地区养殖猪和鸡鸭都较普遍。畜舍有时作为独立的小单体建筑位于宅基地一角,大部分时候直接与主体建筑相邻。厨房,卫生间等潮湿区域以及农具储藏室与畜舍相连,与生活起居区域有明显分隔。

……………………………………………………………………………………………………..

震后重建中农民被集合起来,高密度的居住环境限制了以农田围合一个私属开放空间的可能性。然而即使住在集合村落中,依然务农的村民和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对空间的需求和使用仍然不同。将建筑单体通过不同功能分隔排列,给予室外空间不同区域和层次,或者相当于内院,或者只与近邻分享,或者相当于传统农宅中的晒谷坪,是属于自家却向公众开放的空间。在农忙季节,这样的布局也能够避免邻里间因为公共空间属性不明引起的纠纷。

下面的三种聚落的样式,就是由预制构件搭建的房屋组成。当然了,这些样式只是设计者的建议,在具体的场地,根据不同条件以及使用者的喜好,可以用完全不同于的方式来组织搭建房屋。

……………………………………………………………………………………………………..

样式A

聚落样式A中有基地面积60m²,90m²,120m²的四种不同房型。此处展示的是基地为90m²的两种户型。

将干湿区域分开,通过楼梯连接的建筑单体自然而然地将室外空间划分成了三块。

靠近房屋入口,面朝街道的室外空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晒谷坪。为了在避免围墙,篱笆的同时界定出各家的晒谷坪,宅基地之 间留出了50cm空隙。居住者可以在缝隙之间种植灌木或竹子,这条缝隙可以兼做雨天排水用。通过这道宅基地之间的缝隙和建筑前后的错落,晒谷坪的空间从属 关系变得清晰。沿街立面也由此获得丰富的层次及细节。

干湿区域之间的小庭院相当于城镇院落中的内庭,只属于居住者私有。

靠近卫生间,畜舍的室外空间因为不靠街道,在私密性上介于前两块室外空间之间。也可以被布置为私家的菜园。

室外空间与干湿分区

占地面积为90平方的房型1

占地为90平方的房型2

从后院小径看到的风景

街道效果图

室内效果

样式B

聚落样式B中有基地面积90m²和120m²的不同房型。此处展示的是基地为90m²的户型。

与样式A同样用干湿区域作为不同建筑体量分开的手法,界定不同的室外空间。

与生活起居区域相邻的室外空间相当于晒谷坪,是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交集。

与储藏室卫生间相连的室外空间私密性较前者为高,既可做为内院,也可开辟为菜园。

展示的户型中一楼是一个小酒家,这一层可以用做其它商业用途,也可以取消,则客厅餐室直接位于一层。在聚落样式B中也有同样的例子,在那个户型中,一楼被作为一间杂货铺。因为空间分布灵活,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决定空间的功能。

室外空间和干湿分区

占地面积为90平方的房型

街道效果图

室内走廊

样式C

聚落样式C相对于A和B来说更加单一均质且没有作为边界的街道,适用于小型不规则的零散地块。只有一种户型,基地面积为60m²。适用于年轻夫妇或子女在城市打工的老年人。

因为密度高而且建筑之间交错相互影响的程度较大,在样式c的户型中未设畜舍,对于在果园或养殖场工作的产业工人,也样的设置较为经济合理。卫生间和厨房在楼梯旁边,一楼是生活起居空间,二楼则为卧室区。

建筑交错形成了丰富的室外空间。地面上道路交叉的区域形成小型村镇“广场”,每四户人家又围合出一个仅供四家邻居公用的“院坝”。在二楼上,每户都有一个露台,不与别家分享。

功能组织和户外空间分析

占地面积为60平方的房型

村口风景

四邻公用的小院

自家露台

家具,楼梯阑干等虽不属于主要的建筑元件,却是居室必不可少的细节,其样式风格对居家气氛有很大影响。本设计参考了传统民居及家具的装饰风格,与现代的建 筑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材料亦为本地常见的木,竹,藤编等。若能进行批量生产,或者也能对当地手工业制造业发展有所助益。

墙板结构主体模型

侧面

侧面

建筑单体模型

样式A模型

样式B模型

样式C模型

……………………………………………………………………………………………………..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Apr
23
2009
0

当我谈论竹子的时候…

开始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当然是想要用当地材料啦,要新奇,要好玩,要特别啦,而且还要构造方面能够出彩,blablabla。

所以就有了图上的用竹管代替钢筋的想法。这个想法并不是由我开始,很多年前就有人做过了,据说100年前就有学校这样修了出来,所以我当时很心安理得地往下做。上面两张图就是当时很左地竹到底竹出来的预制墙和楼板的构件,除了混凝土块,其它全是竹,保温层加外墙面是细竹管,大竹筋之间的连接也是竹篾竹筒。

用竹管代替钢筋当然有很多好处啦。很环保,不用钢。节省混凝土,因为竹管是空心的嘛,所以预制构件的重量就省下来了,减低运输的压力。而且竹子抗拉抗压性能都超好,做钢筋绰绰有余(我认为)。

但是后来遇到了以前教过我的力学教授,他是印尼人,跟竹子对着干了40多年,一上来就把我这个构思否了。因为竹的杨氏模量(正向应力与正向应变的比值)太小了,不仅跟钢筋没得比,连混凝土都比不上。而且竹面光滑,与混凝土的咬合也是问题。还有就是用竹的时候,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也很成问题。另外竹子老化得块,这样建筑的使用年限也大打折扣。

总之,他连珠炮一样说了一堆,我这个美好的想法就灰飞烟灭了。后来就有了现在的保守设计。问题是,那些用竹代替钢筋的人,还有申请专利的,专利局的人是怎么给他批下来的?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Apr
22
2009
0

我的灾后重建

毕业答辩后,跟我关系最好的园林老头跑来祝贺我,并郑重地说:你的设计,一定要让人知道,如果可能的话要实践,不然就没有意义。要去联系媒体的人。要宣传。

老头不是我的指导教授,他这么说我很感动也有点不知所措。他是说得对。可是宣传?实践?

于是回家花了两个晚上,先把设计整理整理贴到自己网上来。请点击此处:

http://www.viciac.net/work/diplom.html

Written by in: 雕梁画栋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