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29
2009

灾后重建之乱翻书

本来做的时候一直觉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多也无所谓,专业人员不是吃白饭的对不?后来做完了往网上一贴,大家七嘴八舌一说,情况似乎相当复杂,问题似乎很难解决,倒把我吓了一大跳。哈哈。

毕业设计我当初其实是想做一个博物馆,或是一个歌剧院什么的。最后一次可以随心所欲的机会,怎能不好好利用。但是地震了,没办法,谁让我是四川人呢。只好把玩儿心都收起了。但其实没有完全收住。:-)

当然参考了很多书。理论的也好工程的也好。后来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最初翻的这三本:

当作睡前书重新翻了一遍。包豪斯的人提出了工业设计的概念,并提倡尊重并复兴工艺。他们试图将设计师带出工作室,带到工业界,带上生产线,并通过这种方式将艺术从象牙塔带到大众面前。离包豪斯的年代过去了差不多80年,在中国这些概念几乎还是陌生的。我们的生活似乎更多被一些包豪斯的副作用影响着,从大学生对抽象图块不知所云的拼凑,到千篇一律的住宅小区。

因为从一开始就觉得通过工业化能够更好地进行震后重建,也认为工业化会对中国住宅建设的现状起到改善,所以温习了一遍这本书,看看老前辈们的渊源传承,思想变迁,际遇作为。顺便催眠。

对啊就是宜家的购物指南。在设计刚开始不太忙的时候也去逛了几趟宜家。

但是让我们先回到包豪斯,看一看“魏玛国立包豪斯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除开“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建筑”以及“艺术家就是高级的工匠”,还有很重要的,甚至是关系学校存亡的一条:“与工匠的带头人以及全国工业界建立起持久的联系”。

最后是北欧人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包豪斯这最后一条目标,通过那些位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国东南沿海的巨大生产线,宜家把很多非常优秀的设计以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送入了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家庭。

在震后重建中我们也看到了个体建筑师的集体失语。平时玩儿得很透的材料,手法,空间都“咣当”一下变成了砖混结构,现成的轻钢彩塑板和白白的墙上用深赭色涂料涂出来的穿斗。为了让自己不要失去平常心,我于是选了好天气去宜家散步兼血拼。

这本书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出的。去年他们办了一个关于预制住宅的专项展,展出了五个由预制构件搭造的小住宅。之后他们出了这本书,从预制构件这个概念最早出现的时代(1837年)起一直讲到现在,将近60多个图示详尽的例子带分析解说。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本书。

No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Leave a Reply

: 4 + 3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