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12
2013
2

最近比较闲

这几天我和飞先生成了大眼瞪小眼的社会闲杂人等。飞先生还在很敬业地整理从前忙乱时期留下的一团糟的文档,我就已经开始利用工作时间进行博客创作了。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一些社交活动,趁着柏林天气晴好,很是灌了几盅小酒。

朋友们的状况也大致相同,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富二代安小姐离开了老爹的公司,开始给肥皂剧剧组打工,拍的居然是在中国小有名气的“屌丝女士”。让我很无语。很无语。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国文化,我开始拜读《O的故事》(居然现在才读?!)。赞一个吧!法国的人民对于情欲真是有深刻的理解。从被驯顺的狐狸到如泥委地的O,实际上说的是同一种情绪。对自由的放弃是基于自由意志之上的,虽然矛盾但又顺理成章,而且充满了美感。用浅显易懂的话说来,就是“低到尘埃里,却在尘埃中开出花来”。

但法国人也有粗鲁的一面。在《O的故事》里只有O这个角色,其它人都是背景和道具。鉴于这是作者写给恋人的情书,我们只能说,这就是那种大家都忌讳的情书写法,满篇都是我、我、我,没有你也没有我们。王小波的《似水柔情》里有O的影子,但他更多的笔墨却给了O的情人。所以王小波才是多情人,懂得在情欲的施与受中,并不只是强势的受者在承受中主导。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初那些女权主义者痛骂《O的故事》,真是骂错了嘛。

另外居然在重看《红楼梦》。又终于去看了《一代宗师》和《爱在午夜降临前》。这么一罗列才觉得真是很闲。《红楼梦》说的是每十年重看一次就要看出新想法新精神来,但我太驽钝了,只是看出了一些新的况味。惆怅!《一代宗师》是好看的,希望能看到4个钟头的完整版本。《爱在午夜降临前》很好,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已经是最好的一种状态了。

Oct
08
2012
0

吆喝

十几年前,大家刚刚开始上网的时候,都热情洋溢地搞了一些创作。连我也写了几篇通或不通的小说。慢慢地这股风潮过去,大家也就偃旗息鼓了。

恶人谷的姑娘们坚持得比较好,这么多年下来,居然结成了两本书,并且在亚马逊上卖了起来!所以请大家大力点击购买以示支持吧,有一本是小说,另外一本是关于心理学的文章。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Aug
07
2012
0

武侠小说也就是金庸了吧

这几天在家生病,昏昏沉沉,脑子不太好使唤,只好看武侠小说打发时间。

看了一部梁羽生的《大唐游侠传》。

真是太难看了… 而且很多情节都象《射雕英雄传》,比如开头段珪璋和史逸如在离乱仇杀中接下儿女亲家(弄得我以为书的主角必然是这对小男女,结果又不是…)又比如出现了和裘千仞裘千丈一样的一对兄弟皇甫嵩和皇甫华,还有皇甫华杀人的桥段,被害者在地上写凶手的名字又没有写全,造成了人们几十年的误会… 又又又比如最后还要说,段珪璋和史逸如的儿女的故事在下一本书某某某里还会继续…

换到是金庸小说,读者就会象吃了迷魂药一样去找下一本小说了(当年我就是这样一口气读完了射雕神雕和倚天屠龙记的)。但是换到大唐游侠传,就只能兴趣缺缺地丢开手:这么难看,看不下去了。

大唐游侠啥的,还不如看王小波呢,红拂夜奔多好玩儿啊。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Jun
17
2012
0

绕着地球做买卖

讲经济的书,在非专业不想发大财人士的眼中,往往是很枯燥无聊。所以《80趟买卖环游地球》这样的书,最好是当作游记来看。

作者本来在伦敦金融街上过着跟其它金融人士一样跟钱过不去的平凡日子,30岁时忽然开始怀疑人生,继而开始报复社会:把家当卖了,怀揣5万美金出门去,想以最古老的方式做一个商人,将货物从一个地方贩卖到另外一个地方,以国际二道贩子的身份完成一次环球旅行。最后回到伦敦的时候,他希望自己的5万美金应该还要再翻一番。

就这样,他去摩洛哥乡下从手工业者家里收购地毯贩给外国游客,把南非的辣椒酱带到印度,在和田买玉料带到苏州去雕琢,在义务小商品市场定制适应墨西哥市场的冲浪板,还跟日本渔夫出海打了一天鱼。他赚了一些钱,也赔了不少,最后回到伦敦时,手上没有10万美元现金,但差得不多,并且还捏着一块价值不菲的和田玉和一些品相年份俱佳的乌龙茶。另外他还收获了满满一麻袋有趣的生意经,我相信,一定比他写下来的要更多更精彩。

观光客似的旅行让人倍感无聊。最好是像《80趟买卖环游地球》里“六国贩骆驼”的英国小伙儿,先定下一个主题再踏上征途。到苏丹去贩骆驼听上去是个疯狂的主意,最后也搞到一塌糊涂,不仅骆驼没买着,还累得精疲力尽人仰马翻,并且折进去一笔通关租车的钱,简直是失败到底,连看书的人,都陪着他着急焦虑。但一趟卡夫卡似的骆驼买完,苏丹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都“跃然纸上”(这是一个好有高考特色的成语啊…),如果你只是参观些苏丹名胜古迹,在旅行手册推荐的地方品尝了几道传统苏丹美食,那么回到家中,大概就会写下一些“此地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善良”之类的陈词滥调。但如果跟骆驼贩子打过几天交道,感官大概就会截然不同。

当旅行变得越来越容易,我对旅行的兴趣也越来越少,一张机票,一只小皮箱,到此一游。远方神秘而危险的气息荡然无存,童年梦想里跟驼队马帮绑在一起的餐风露宿,72洞鬼怪带来的惊险刺激都已烟消云散。数码相机上留下的是不知道多少人的硬盘上都有的日出日落,杯盘碗盏,让人在旅行结束后连整理照片的欲望都没有。所以《80趟买卖环游地球》虽然文笔麻麻,故事也讲得没啥条理,但马可波罗风的旅行,还是让我着迷得一口气就将整本书读完了。

Jan
16
2012
0

新年图书

对了,新年还读了一本菜谱——《老爹妈思厨》

michael wolf来柏林办展的时候,我们去买他的画册。结果跟他聊来聊去,聊香港,聊他的生活,最后无可避免地聊到了吃上面。他就给我推荐了这本《老爹妈思厨》。

这是香港老人家们的菜谱和他们一生的故事。战争,工厂,自梳女,家庭主妇,知识分子,农民。方太食谱,叫做“甜甜蜜蜜比翼双飞”的鸡翅,用石磨慢慢推出来的黑芝麻糊。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故事,老人家用不经意的语调讲出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本书让我想起黄碧云的《烈女图》,《老爹妈思厨》是《烈女图》的配图菜谱版,再加上了男人的部分,男人女人都不容易。:-P

我奶奶很会做饭。小时候她常常做香辣牛肉干,每年过年都要给我做一大罐,让我带回上学的城市。我分给同学吃,牛肉干里放了橘皮和芝麻,到现在猪酱还会念叨那是如何的美味。

她还做八宝饭。我小时候不吃甜食,但据我姐说那是天下最好吃的八宝饭。我只记得奶奶的八宝饭卖相很好,里面的蜜饯干果都是整颗而香糯,糯米更是颗颗软腻弹牙,但又没有糊成一团米饼,是每一粒半透明的米都清晰可辨的。

到德国念书后,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带一大包奶奶磨的蒸肉粉,她做的蒸肉粉里加了各种香料,打开塑料包香气扑鼻,但又没有盖住米粉和豆面本身的香味。那时候我常做粉蒸肉,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但后来奶奶过世,因为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粉,所以我再没做过粉蒸肉了。

奶奶年纪大了以后眼睛不好,烧菜常常烧糊,所以也就不烧了。后来她过世了,那些香辣牛肉干,八宝饭和粉蒸肉也就无处可寻。我常常后悔没有多跟她学学做菜,但后悔也没有用了。

michael wolf在香港生活了10年,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照片,好几个系列都非常不错。有一天他扛着大相机在街上走,跟这本书的主编杨阳碰上了,就胡乱聊起来,最后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吃上面。michael wolf是个好吃并懂吃的人,他毛遂自荐地为这本书拍了插图照片。我们在看到每一个菜谱的时候,都能看到做菜的人,读到他们的故事。人人脸上都有自在的笑容,就像世事并不曾如此艰难沧桑。

如果没有这本书,那些牛肉饼五更饭也就这么慢慢地湮灭了吧。对中国人来说,吃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都说民以食为天,老菜谱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拆毁旧城区,简化汉字,不再重视传统的手工业,现在连我们的味觉也快要在扑天盖地的辣椒味精和香味剂里失去灵敏了。然后反倒是一个外国人跳出来,帮着我们纪录。前面写何伟的读书笔记时讲到“中国通”这件事。其实我觉得,既然中国人自己都不中国通了,那有一个外国人来通一通,也未尝不是我们的幸运呢。

那天和michael wolf一番聊之后托书店在香港帮我定了这本特别的食谱。另外买走的一本书也是关于香港——《楼上风光-香港天台窝》,作者是邬南薰和stefan canham。这本书纪录了香港九龙的普通劳工一族在住宅建筑楼屋顶搭建的“违章建筑”,纪录者采访了房客,并纪录测绘了这些天台屋的功能与尺度。在香港的城市改造进程中,这些简陋而不无危险的违章建筑慢慢被取缔了。记录者通过照片与平立剖以及轴侧图存留了这一特殊的居住形态,而读者在所有堆积的琐碎中,看到的是城市的性格。这本书也是很推荐的。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Jan
13
2012
4

新年图书

《我们最幸福》是讲北朝鲜的事。一个美国记者采访了很多从北朝鲜逃往南韩的“脱北者”,将他们的经历写成了这本书。

书刚好是我不太喜欢的那种纪实文学腔调,但我还是在圣诞和新年这两个和谐又美好的节日之间把它看完了。看这本书之前我回国出差,刚好遇到金二胖归天。所有电视都在播报相关的新闻,我听到中国新闻播音员沉痛悼念的语调,觉得非常震惊。做为一种畸形的存在,100步的北朝鲜,早已成了50步的中国人民的笑料。我实在想不到,这样一个笑料居然能够得到这么多正面意义的沉痛。我不是没有听过谎话,甚至我自己也有时候满嘴跑火车,可是看到冠冕堂皇的人在公共媒体上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撒下荒谬的弥天大谎,我还是觉得无法接受。我赤裸裸的震惊被身边的人再一次嘲笑为too young too naive。

在电视上看到平壤城哭天抢地的北朝鲜普通人。我很好奇这种哭天抢地里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所以回到柏林就开始看这本《我们最幸福》。看书的过程非常煎熬。人类的愚昧和暴行古今中外都一再发生,程度有轻重,但其实从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因为其没有新意,我本来并不想翻开这本书。即使知道暴行大致的形状,去了解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最幸福》的作者正是通过与“脱北者”的长期沟通,复述出这些毫无新意的愚昧和暴行在北朝鲜结下的恶果。可悲的是,如此的悲惨,在咫尺之遥就已经是轻飘飘的网络中的笑话,而在笑话盛行的地方,几十年前有同样的悲剧在更大范围内发生过,到如今也还在不断上演。所以人真是虫蚁一样的存在,能够创造出这样残酷而无聊的世界。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Jan
12
2012
10

新年图书

新年阅读的大事是,买了一个kindle。因为这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泪),我的书都散落在欧亚两地各处地下室中,没买kindle之前用iphone的小屏幕看书,差点把自己看成了一个瞎子。

新年里好看的书是何伟的三本:《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前一阵网上赞何伟的人很多,我跟风下了来但没有看,因为不太爱看“纪实文学”,也因为觉得关于中国,我们自己了解得已经够多了。

但是真正开始看就觉得很好,几乎是一口气读了下来。何伟写书很流畅,所以他的文章读着很顺,我在微博上赞美他的时候,有朋友回复说他的文字有英式随笔的神韵。英式随笔我好像也没有怎么读过,这个说法我不知道对不对,但他的书架构和铺陈都不错,可见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而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书内容有趣,而字里行间有关怀。

有人读了他的书,说北京大街上象何伟一样的外国老毛子一抓一大把。听听也说,何伟在《江城》时代(也就是他刚到中国还在四川涪陵支教的那两年)还是个外国楞头,到《甲骨文》时代(大概就是长住北京期间)就成了不太讨喜的那种“中国通”。我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何伟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确实让他的诸多关注点,观察和评论都带上了一种可辨识的“外国味道”。但他的好奇心,细致,耐心和思考,是我认识的大部分在中国的外国人没有的。而且当大多数中国人都对身边的普通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对弱势群体更是视而不见的时候,多一些这样的“中国通”也不为过。

书看到一半,跟猪酱讨论反省自己。比如我们生活在异国的中国人,又有多少是象何伟那样充满了好奇心去了解周围环境呢。如果我在德国生活了八年,能变成一个德国通那也很好,但我可不敢这么称呼自己。前段时间在看刘瑜的书,刘瑜讲美国民主的书简单明白也很好看。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太喜欢她那种粘在书桌面前,闲得无聊就上中文论坛和人拌嘴,吃饭都要依赖中国城香辣酱的态度。说来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总是不对我的胃口。做为在”外国”生活的人,我更喜欢和佩服像何伟那样带着好奇心和探险精神的,也许还有包容心的人。就像他自己在《甲骨文》中所说的那样,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报道某个有戏剧性的新闻事件,也不是要改变世界,只是去理解他选择生活的地方和人们,并且将这种理解传递出去。

书还没有看完,这也不算读后感,就是记个笔记。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Jul
11
2011
4

黑猫白猫

把游记整理了一下。贴在blog里的收起来了,西藏尼泊尔游记在这里:

高高的屋脊

其它的游记也稍稍微整理了一下,都在游记柜子里:

万水千山

上周看了一部很欢乐的老电影,埃米尔·库斯图里卡98年拍的“黑猫白猫”。酷烈的生活中浓烈的欢喜,还有非常东欧的荒诞和热情洋溢的音乐。我喜欢!

据说导演本来是要拍一部关于吉普赛音乐的纪录片,结果拍着拍着拍成了一个有着happy end的古怪电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电影的剧情其实老套而古典(所以我就不用再重复一遍了),但吉普赛人的彪悍和充斥着各种恶趣味的荒唐细节,使这部片子看起来就象“东成西就”和博尔赫斯那些关于高乔人的小说的某种畸形而有趣的混合体,让人看得眉飞色舞。

其实真实的生活远比艺术创造更加荒诞——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很精彩的小说叫做肠子,绝对重口味,整篇小说都在讲一些精虫上脑的男青年如何在自慰的时候干蠢事。结局是最癫狂的一位在游泳池底对着出水口打手枪,把菊花和肠子都留在了下水道里。我本来以为这就是小说家的天马行空了,没想到过一阵在微博上看到重庆有一位中年男子,酷暑中痔疼难忍,将吸尘器对着菊花吹,结果把肠子吸走了——我那脆弱的小心灵啊…所以艺术绝对是来源于生活,至于是不是高于生活,见仁见智。

回到黑猫白猫。所以我觉得生活尽管充满了弱肉强食,欺诈,暴力,凶残,但这些都没什么。只要还有民风彪悍,还有快意恩仇,还有年轻人一尘不染的恋爱,还有节奏欢快的音乐,就可以有happy end,仇人都成朋友,死老头活转过来,恶人被扔进粪坑,大龄单身男女找到真爱,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等等。

tout va bien.

Written by in: Nulla dies sine linea |
Mar
29
2011
7

piano…mezzo-piano

via www.deadchickens.de

三月是残酷的季节,我常常加班,居然还长胖并且晒黑了。

赵老板善意地提醒我,要增加魅力点数就要少工作一点,女人应该放肆挥霍时间和金钱。唉。作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可供挥霍的悲催人类,我虽然并不同意女人就应该怎样怎样,还是决定在接下来的四月里,提高工作效率,以挤乳沟的精神挤出一点时间来挥霍挥霍。

尽管如此。三月的文艺生活还是多姿多彩的:

在某一个乌云盖顶濒临崩溃的周末,上网遇到了大概同病相怜的赵老板。三言两语一拍即合,当即订了飞去温暖南方的机票。第二天我们相会在雅典,共度精彩纷呈的希腊假日。新鲜热辣游记随后奉上。

三月我还拥有了一辆紫红色的自行车。因为天气变暖,不愿每天坐地铁上班,我开始积极上网搜寻废旧自行车。petra听说我这么悲催,就把自己的车送了给我。这当然很妙,但那辆车是二八的,车座很高并且卡得很紧根本调不动。我骑在上面如受桩刑,痛苦无比。为庆祝我白得新车,小飞提议去兜风,沿6月17号大街,穿过蒂尔加藤公园沿施普雷河骑到柏林的另一头,下车后我几乎路也不会走了… 最后忍无可忍,去修车场换了一个车座。

某个周五晚上。本来要加班,但忽然事情做完居然还不到9点。愉快地蹬着新自行车回家,东东自告奋勇要陪我骑一阵。眼看就到家门口了,我忽然想看电影,于是不由分说拉着他掉转车头,又穿过整个城去东边的影院看黑天鹅。

路上经过布兰登堡门,路过peter eisenman的犹太人纪念碑,黑黝黝的一片混凝土块搭砌出的森林,像幽深的大黑洞吸收光明。我说不如进去走走吧,就和东东推着车走入森林里。身边高高低低混凝土块在起伏的地面上横平竖直地排开,远处有车灯透过来,明明灭灭晃人眼睛。我想起了雅典港口那片城区,也是这样横平竖直的平面,摊开在高低起伏的山丘上。就像忽然多出了一元空间,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黑天鹅不怎么好看。我对黑天鹅的想象,是强大,美丽,邪恶的女人。就算不邪恶,起码也要很自私,或者拥有类似的极具诱惑力的性格缺陷。以波特曼的演技这样一个角色应该也不在话下。但是电影中的女主角是内心脆弱的小绵羊,最后承受不了自己制造的巨大压力,疯了死了。黑天鹅的暗黑力量,在电影里被歪曲成了精神病患者躁郁的内心世界。让我很失望。

不过借着看电影的机会,我重温了多年前的挚爱老柴。

电影开场之前,我和东东捏着饮料坐在影院外的院子里聊天。一个长得颇可爱的男孩上来搭话,邀请我们去看电影院的地下室里一个奇怪的展览。就是上面图片里的地方,打着乱七八糟的灯光,塞满了乱七八糟的怪物,而且都是电控的,会动来动去,还会发出种种糁人的怪声音!

那么可爱的男孩,居然是一个如此的怪咖!每天在地下室里用废铁皮和旧电线乐此不疲地造怪物!一想到这个城市里还藏着那么多地下室和那么多怪咖,我就更爱柏林了!

三月文艺生活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老莫。因为要环保的原因,当然也因为我在希腊丢了钱包很穷,所以加了班之后再也不能打车回家了。在深夜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歪歪扭扭地骑着那辆紫红色自行车,mp3里放的是老莫的小提琴5号。空气甜美而清澈,有时候会下两点小雨,因为音乐的原因雨水简直有了丝丝地中海的味道。allegro allegro allegro,即使加班到两点,即使甲方象个反复无常的变态,老莫还是能给我15分钟的natural high,每天都可以是假日,所以音乐是永远的救赎,是结实的稻草。

最后是“城邦暴力团”,我居然还没有看完…连上半本都没看完…真难看!另外还有很多好看的书在排队,若不是看在赠书人的面子上,我老早把它扔到一边了!大家怎么能如此盛赞这样一本书…打着武侠小说而不试图抓人眼球真是一种罪过,张老师还要跟金老师和古老师好好学一学,不要静是忙着卖弄。我绝对不讨厌人掉各种书袋,也绝对不讨厌人啰嗦,话说,我是那个花了整整三年每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追忆逝水年华的人,而且我自己也很啰嗦!但是,张老师的“炫技”真是让人不耐烦,腾挪藏闪之间,他一脚踩空,从年久失修的书库阁楼上扑通一声掉了下去,再也没能爬将上来。

Mar
08
2011
15

料理仙鸡

我前几天看了一个老日剧料理仙姬,刚好昨天在说中国日本的建筑,忍不住再来吐槽一下。

料理仙姬的故事,发生在东京的高级料亭里。料亭,喂鸡百科解释说:

“日本文化の集大成の場でもあり、料理・器・数寄屋造り・日本庭園・美術品・調度品・芸妓・邦楽などの正統派の日本文化を堪能できる。”

明白的干活?

料亭年轻貌美的老板娘阿仙是固执的日本传统文化捍卫者。各种精致。让我想到冒辟疆显摆他的董小宛:

“每酷暑,姬必手取西瓜汁,以为洁净,一丝一穰漉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亲坐炉边静看火候,不使焦枯,分浓淡数种,或如大红琥珀,或如金丝内糖,此尤异品,香气酣色殊味,迥与常别,艳色浮动白瓷中,解酲消渴,金茎仙掌难与争衡也……”

“制豉,豆黄以九晒九洗为度,剥去衣膜,种种细料,瓜杏姜桂,及 酿豉之汁,极精洁以和之,豉熟擎出,粒粒可数”

“乳汁四瓯,百沸之,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 用鹤觞花露入甑蒸之,自是天供”

料理仙姬讲的也差不多就是这些阿物儿,日本人是多么一往情深啊,他们的陶盘子,他们的茅草屋,他们的炖萝卜。但董小宛都死了几百年了,现在的中国人就着地沟油吃水煮肉片和麻辣小龙虾。九晒九洗?打了农药的转基因黄豆吗?

哦。当然慢慢有改观。比如那个很作的馆子“许仙楼”里有一道菜叫神仙鸡,很是有名气。据说一天只供应十来只,不预定吃不上。这个鸡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鸡味儿。因为是用了附近农村的土鸡文火隔水慢慢蒸出来的,蒸的时候砂锅上包着棉纸,把香味儿纹丝不露地封存起来,上桌时打开锅盖香气扑鼻。鸡肉在舌头上烂软如泥,味道分明就是小时候很熟悉的。但是,多久没有吃到过了呢?真是可怜可叹啊,有鸡味儿,难道不是一只鸡最基本的素质吗。

我们吃着没有鸡味儿的鸡,所以做不出来好设计。

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在中国,有一种“钝”无处不在,这种“钝”让建筑细部惨不忍睹,让商品包装不堪入目,让客厅里有伧俗的沙发,让你的袜子上印着hallo kitty。反过来看那部日剧里的料亭,花园一尘不染,玄关挂着一幅字上写“起居有礼”。厨师根据天气搭配菜单,而每一道菜选择哪一只盘子或碗,专门有人在负责。房子旧了,应该由深谙传统工艺的木匠来修缮,她懂得在哪里用怎样的木料,如何接榫,髹漆。茶壶需要养。如果落刀不够准确凌厉,就会影响鱼片的口感和味道。人们坐在屋檐的阴影里品茶,面对着一座枯山水的庭院。生活的质感,在这些层层叠叠的细节中闪烁出幽暗的辉光,如果不能体会,怎么能说懂得“美”?而这些说到底,都跟一只鸡有没有鸡味道有很大的关系。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