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2
2024

记一次观影活动

May December的情节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32岁的西雅图女教师Mary Kay Letourneau跟她12岁的学生Fualaau发生关系,并因此被判刑监禁。关押7年之后Letourneau出狱并嫁给了Fualaau。这件事当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小报狂欢)。

哲学系女教授Agnes有这么一段故事:她爱上了自己博士一年级的学生Arnold,当时她是已婚的身份。按照她的说法,没有遇到Arnold之前,她并不知道什么是爱。从这个角度她的第一段婚姻可以说是无效的,她解除了它,跟真爱Arnold结婚了。(Agnes自己的版本可以在纽约客上读到。

所以当Agnes准备在开放式讨论会night owl上放映May December并跟Arnold展开讨论时,八卦爱好者S和我就兴致勃勃地跑去围观了。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朱利安·摩尔扮演的女主角已经跟小男孩结婚多年,生活逐渐恢复了风平浪静,两人的孩子大学都快毕业了。娜塔莉·波特曼自己演自己,是一位成名多年但仍然很有进取心的女演员。她专爱挑战那些野心勃勃的角色,准备在新片中重现当年那段震惊世界的不伦之恋。为了理解当事人以便更好地模仿她,娜波像个侦探一样来到了摩尔生活的南方小镇,进入她貌似非常普通中产妇女的生活中,跟她交谈,跟她身边的人交谈,像罗生门一样回溯着当初的事件并成功地让它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最后,什么也没发生,literally。娜波就回去拍电影了。

既然什么都没发生,那May December到底在讲什么呢?Agnes在讨论会开始的时候就热情跟大家推荐伯格曼的《假面》。假面里有层层叠叠的镜像、模拟和表演,May December里也有。娜波的任务就是模拟和表演,她与摩尔之间也形成了层层叠叠的镜像,导演甚至不吝直接用镜子作为符号来按头让观众明白这层关系。虽然表演本身对娜波和摩尔的角色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有一场戏娜波到摩尔女儿的学校跟学生交流,她讲述了在表演的过程中如何享受被注视,讲述了其中幽微而强烈的快感:在被注视的过程中完成表演,与此同时装作自己意识不到被注视。与此同时,摩尔的表演是为了掩饰。

甚至Agnes也在表演。她和Arnold讨论了一个小时,居然没有谈到“不伦之恋”这件事,非常神奇。(当天晚上大概来了好几百个人,将心比心,像S和我一样的八卦爱好者应该不在少数吧)她提出的最有意思的一个论点是:娜波带着道德意味审视摩尔,她执着于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执着于追求一个答案,并在得知摩尔小时候被兄弟性侵之后恍然大悟如释重负,然后又在这个答案被摩尔轻易推翻之后经历了崩溃。在Agnes看来,这样的追问也是一种道德缺陷。她甚至认为娜波扮演了这部电影里最令人讨厌的角色。S和我听到这里面面相觑,后来我们去小酒馆兴致勃勃地讨论了一下她这个说法,倾向于认为:Agnes(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摩尔的角色,当然会最讨厌以窥视者的身份介入,并想要把摩尔通过表演掩饰的真实再通过表演揭露出来的娜波。从这个角度来说,Agnes延续了摩尔的表演,把一场不知所云的讨论呈现给了我们。发现讨论居然顾左右而言他故意绕开了最核心的问题,很多人包括S和我(失望的娜波们)都纷纷中途离场了。

对于S和我来说,这个片子里最讨厌同时也最令人着迷的角色,当然是朱利安·摩尔扮演的Gracie,也就是跟12岁少年发生关系的30+中年妇女,真实世界里的Letourneau了。从Agnes的角度来说,我们大概也是道德有缺陷的人,因为我们也很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发生这些事情又是为什么,如果有一个答案我们大概也会如释重负。当然电影没有满足我们,估计导演也是费里尼的粉丝,觉得真相永远暧昧不明,而谎言却能让人很快就懂。说到底我们因为电影没有满足我们,最后也如释重负。

Gracie,摩尔,Letourneau的故事指向一种女性欲望。它幽微、复杂、难以捉摸,伴随着表演、控制、操弄,它到底是有关情欲还是权力,它是爱还是病,我们一无所知。为什么说是女性欲望而不是人的欲望呢?因为但凡性转一下,大家就会对这个故事胃口全无。一个中年男性与12岁的少年(不管是少男还是少女吧)发生关系,事到如今,已经没人再去关心这男的经历了什么,他有什么想法、动机,他的欲望是否真诚。No。恋童癖就是恋童癖,直接送去化(物)学(理)阉割。我们已经不需要纳博科夫了。但如果是个女性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起来,说实在的我也没有想清楚这是为什么。

很遗憾,Agnes也没告诉我们。

Written by in: 军火库 |

7 Comments »

  • 别扭 says:

    因为结构!哈哈哈
    在这个结构里,性别维度上,男的处于权力上游,如果男的年纪大的话,那么他在年龄这个维度上也处于权力上游。处于权力的绝对上游的人,对处在下游的人做这种事,我们就会推定是滥用权力,哪怕他没有意识到,说这是真爱,说再多都是借口,因为处于权力上游的人有义务反思这种权力。
    但如果是女性年纪大的话,在性别维度上,女性仍然处于下游的结构位置,双方的博弈就可能产生非常不同的样态,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 messer says:

    to 别扭:yes and no。一方面当然是结构,但另一方面一切都斥之于结构也是一种扁平化。这个导演嘛很喜欢埋梗,是个作者型的创作者,所以这个电影其实能梭出很多东西。但是我写到后来觉得很干燥就写不下去了。说到底整个架构多少有点厌女,让我感到厌烦。但我自己没有办法长篇大论地把一个事情说清楚并让它好看也仍然是我的一个问题。

  • 别扭 says:

    我不理解为什么一切都“斥之于”结构是一种扁平化。首先结构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其次就像我说的,女性年纪大的情况下,就没有明确的结构,博弈就很复杂了,意思就是结构不是单维度的,而且也不是决定因素,只是众多因素之一。而既然你说了,如果是个男的就没有人关心其中细节了,说明这个现象只能从结构上去解释,因为所有主观的东西都不重要了,关键就是他是个年纪大的男的。

  • messer says:

    我们可能在讨论不同的topic。如果是说为什么不再追问男的,并不是说男的没啥好追问的,而是说我们就认为那是一个结构问题,缺省了。
    反过来要理解这个女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我就会觉得一切斥之于结构是扁平化。且不说结构之下的个人也有其主体性,这个女的也是女性中的极少数,相当于一个变异,就像你去讨论一个变态杀人狂完全斥之于结构是不可能的一样。但如果你要说结构是很复杂的,那么这个结构就变成了一个阿莱夫一样的东西,是用来解释一切的原点,那就不仅是扁平化了,也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或者就精确一点,什么结构,那种结构,复杂的结构里面到底哪一个层面。不然的话说了当没说。

  • 别扭 says:

    我没有说全都由结构决定……不知道为啥你总是能从我的话里读出这个。我说了“结构不是单维度的,而且也不是决定因素,只是众多因素之一”。而且在女性这个例子中,没有办法进一步讨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结构解释一切扁平化,而恰恰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信息没有办法抽象地讨论

  • 别扭 says:

    就感觉你总是树一个不知道哪里弄来的靶子开始打。按你的逻辑,反过来我也可以说“那你来说说他们的主体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既然大家都有主体性,都是在自由选择,为什么这些事情会成为一个话题,为什么要禁止老师和学生谈恋爱?”但我知道你的意思不是只有自由选择,完全不顾结构,所以我就不会说这种话。

  • messer says:

    那我们就还是说的同一个东西。

    因为你的语气,我会觉得,哈哈哈因为结构!那不就是结构为因吗。而且还有就是因为这个都是我们的共识了所以我都近乎于缺省了。又不是在写论文。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Leave a Reply

: 4 + 4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