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9
2015

气点及其它

昨天发生了一起恐怖事件。之后和顺君心有余悸地讨论了当时的情况,顺君说她自己大概跟很熟的人才会这样直接。我很沮丧地说,我跟谁都直接不成这样。然后默默地跑到角落里去画了一阵圈圈。

周末正好也和格格巫讨论了一下这个问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气点是相当高的。(不过这个理论后来被猪推翻了)大概就像孙猴子说的那样:“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但是一时焦躁,也会掏出金箍棒来把你打得稀烂。

但我总觉得这两点也并没有什么矛盾。我是说,气点高和打得稀烂。

………………………………..看电影的分界线………………………………..

这两年好像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从her到black mirror里的某一集,甚至可以把lucy也算上,上周又看了ex machina。最后这部我觉得是最好的,可能因为导演也没有怎么往深了去梭,点到为止,很灵巧地收了个尾。风景倒是很漂亮,还有前几年曝光率很高的北欧小木屋酒店做背景,建筑师表示很满意。

说来说去,人工智能讨论的还是人类自己的大脑和心,好像不把边边角角各层各次梭清楚了也没法复制。但到ex machina这里,程序猿大亨放弃了创造,而是采用提取大数据再进行模糊处理的方式编辑机器人的行为模式。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这样的话机器人的性格会趋向某种统一吧?就像复制了所有的人脸拼贴到一起形成的标准美女面孔;又或者程序猿大亨的算法并不是基于整合,而是随机,那机器人的性格就会在社交网络反馈出的行为模式数据库中进行布朗运动,喜怒无常,说话做事全无规律可循;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先加入某种参数,影响机器人在对外界做出反应之前对信息的提取,但这样的话,程序猿大亨就应该对自己制造出来的机器人的性格了如指掌,聪明如他,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对机器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能够进行预测,但从电影情节的发展看来又很遗憾不是这样。

我之所以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大概是因为我在了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模式方面太弱智低能了。像我这样的书呆子,理论当然是懂的。要是事后诸葛亮一样讲理论,我腰板立马就挺得很直了,完全可以条分缕析滔滔不绝。可是面对生活中真实的个体,却常常觉得无力。看着对方的眼睛,猜不透他的想法也无法判断他的行为,只好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很多时候撞得鼻青脸肿。青肿得多了,难免对与人交往产生出深深的恐惧。深柜型社交恐惧症患者大概就是我这样的吧,开朗活泼,花见花开,“在一种强烈拒绝的姿态下极为合群”。

………………………………..生病的分界线………………………………..

身染小恙,心情烦躁,特此吐槽。

779px-Edouard_Vuillard_-_In_Bed_-_Google_Art_Project

Written by in: 有涯之生 |

3 Comments »

  • 6d says:

    稀烂。。
    —————————————————

    博客桑,你能证明你不是树洞精变的么?

  • 听听 says:

    我好像回复错了位置。anyway。我气点很高,但翻脸点是很低的。而且这种程度用恐怖来形容不是太夸张了吗?的确是粗鲁不文,但怎么也不到恐怖的程度吧。真正的恐怖不应该是坐在车里,因为无法忍受对方的存在,直接开打吗?

    因为极低的翻脸度避免了这种恐怖性极大的后果,我觉得就还好吧。

  • messer says:

    哎哟!就是夸张地用了一个词嘛。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一个爪妈queen。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Leave a Reply

: 3 + 7 =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