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  
首頁 万語千言 portfolio
 
 

BCN Revisited

 

[ 东方游记 ]

去巴塞罗那之前我匆忙将柯布西耶的“东方游记”塞进箱子。这本书很早以前就买了,搁在成都没有带走。今年圣诞本来准备要去希腊,就让姐姐顺便捎来。柯布在20岁的初夏跟朋友结伴出游,自柏林起,半年之间游历了东欧的城市,搭乘了东方快车,躲过瘟疫,见过风情万种的茨冈女人和大眼睛的小驴子,在墓园和异教徒的寺庙流连忘返,为戴头巾的小女人神思恍惚,最后到了雅典,看到了卫城。

柯布在卫城呆了整整一个星期,每天在赭石色的石块间徘徊直到夕阳西下。其后的游历便可以省略——对之后在意大利的四个月他只字未题,他已见过卫城,就可以“快快乐乐离去”。

在巴塞罗那的每一个深夜和早上我在看这本书,在路上走着,街道房屋似曾相识,旧地重游纵容人理直气壮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时候我经常想起柯布写入书中的某个句子。那时侯他还年轻,没有变成“戴眼镜的魔鬼”,说话真诚热烈,有时候又含讥带诮,偶而也会说些老气横秋的话,比如“一种令人不安的中庸让我们一天天走向老年的宽容,却错误地估计了现在的形势”。

海边风非常大,太阳照在身上又热又冷。在东方,柯布关注构造和尺寸,他开始测量,想要理解比例和力量,懂得如何采光。我则在想一些其它的问题,而且做了一个的决定。仍然是柯布帮我说了出来,在关于君士坦丁堡的印象中他提到:

“街上有电车。天上下起了小雨。这一下就是四天,淅淅沥沥,一切都隐入蒙蒙灰色之中。在三个星期里,我都在等待,期望释去心头这份重负。我必须工作,尤其是我需要爱。”

 

[ 有星星的餐馆 ]

第一天晚上,去了一家带星星的馆子。选它是因为路程遥远,从酒店走过去,要经过gaudi的casa mila和圣家族大教堂,夜景是五彩灯光,迷幻美丽。没想到姐夫不爱走路,马屁拍在马腿上。

馆子里人不少,好在是不翻台。只有两套菜可以选择,我们都选择了与饭馆同名的一套,然后就开始吃面包棍——一路走过来,大家都饿了。酥脆的面包棍上面洒满了香料,满满地撒在雪白的桌布上。

店家送的餐前小吃马上就送了上来。一片风干香肠架在细小杯子上,杯中是番茄汁(没错就是透明的)和橄榄油。吃了香肠,饮料摇摇一口喝干,大家更饿了。


接下来的这碟鹰嘴豆酱,还是店家的馈赠。豆酱上撒了灰米,就是所谓的印第安麦子,还有一小块墨鱼肉。

正式的第一道菜,是一块抹了松露黄油的脆烤面包块,上面堆着腌小鳀鱼anchovy和烤菜。大家都知道,腌小鳀鱼要是没整好,那完全可以咸到让人面目扭曲,而我们带星星的厨房,居然也犯下了这种低级错误。

接下来这个菜,是烤管子面cannelloni,里面填的是鸡肉末,混合着杏仁粉和白汁,味道那是相当的浓厚。旁边的蘸酱我认为是酱油,而鸡肉馅也发出台湾卤肉饭那种酱油系的浓香。姐姐认为很腻,但是我就好一口大油腻,于是吃得非常欢乐。

接下来吃饭了。不过不是海鲜饭啊,是一种汤汤水水的饭。但还是放了番红花,并且据说加了一种叫做nyoras的小胡椒,好像是西班牙的特产呢,饭上面还盖着一个挪威小龙虾。这个饭真是麻麻,米是烧海鲜饭的那种长粒米,因为对这种又不香又不弹牙的米严重不感冒,所以我对这种米做出来的食物也严重不感冒。

进行到大鱼大肉的阶段。先上的是姐姐的心头好安康鱼。我觉得,鱼一般。惊艳的是旁边不知道是不是用来做摆设的酸腌花菜和腌橄榄泥。跟鱼混到一起,就觉得味道非常有层次感。喜欢安康鱼的人就喜欢那种橡皮口感,这块鱼的口感也很橡皮——火候还是不错滴。

大肉是一块红焖的小牛肉,里面放了各种蘑菇。我也说了,我喜欢浓油赤酱,所以照单全收,但我看姐姐那样子,似乎是更喜欢前一道鱼。

大肉吃过,清口的甜品上来。是一坨荔枝冰沙搁在用尤加利树油(话说我不知道这冬冬是拿来吃的)和姜调味的奶油上,下面铺着新鲜草莓。很好很强大,很爽口,让人从暴食后的昏昏欲睡中清醒了过来。

然后是正式的甜品:xuxo。这个东西的口感象是甜甜圈那样的油炸发酵面团。搭配咖啡奶油,柠檬冰淇淋和香草冰淇淋,有浓有淡,我觉得很好。请忽略这张一塌糊涂的图片,拍的时候已经吃得都差不多了。

最后我们还被赠送了一道甜品。盘子上从左到右是:揉进很多杏仁粒的冰淇淋,酸奶,夹心巧克力和糖渍小番茄。因为姐姐和姐夫都表示饱到不能再吃,我就一个人扫掉了整盘东西。哎...

 

[ 著名菜场小馆 ]

我本来不想写这篇关于el Quim的“食记”,因为但凡到了巴塞罗那的人,谁不会去城中央的大道la Rambla走一遭呢?既然走过la Rambla,谁又不会去美食天堂la Boqueria大市场看看呢?即使只看不买,说什么也要去任何一本旅游书旅游网站美食排行榜都要推荐的小摊el Quim吃一顿吧。可是作为一个挑剔万分的食客,我真的觉得,盛名之下啊...

不过不写写又总觉得,既然都巴塞罗那了,既然都专门写吃喝了,又怎么绕得过它?哎哟真是纠结。

la Rambla大街上塞满了游客和兑换货币的小店,实在没什么好逛。la Boqueria美丽鲜艳,游客们也是蜂拥而至,但毕竟还是挤不过挎着菜篮腰围丰盛的本地大妈。那里是新鲜水果蔬菜和水产品的天堂,堆放得整整齐齐照射着暖色灯光,立刻让人觉得尘缘难断,六根不清净,只恨不得长上六个胃,汁水四溅地立马大嚼上一顿。

然而游客逛市场难免纠结,看着那成排的鲜鱼虾蟹却没法买,发个狠买一堆拎回小旅店的厨房,也总是缺了油盐胡椒香草,更别提家里用熟的锅碗瓢盆。还好可以去el Quim这样的小店,就在市场里直接解馋。我们,当然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的。

烤鱼。火候很好,鱼很鲜,没有怎么调过味,就是洒了点盐和胡椒,挤上柠檬汁。我觉得很好,是当天吃的菜肴里最好的。

然后是墨鱼,墨鱼胖鼓鼓的鲜美多汁,但若是再焦一点就更好了。这个菜主要的缺点是量太足,味道又比较单一没层次,所以吃到最后只能干瞪眼。我倒是会做一道墨鱼菜,卖相跟这个差不离,但是味道不可同日而语:

把墨鱼脚剁下来切成碎丁,加上墨鱼汁,番茄,陈面包屑,奶酪和芹菜细丁揉成一团,然后塞到墨鱼肚子里,开口的地方用牙签别住,放到烤箱里去烤到墨鱼表面金黄。这道菜非常好吃,前提是馅不要塞太满,因为烤的过程中馅会发涨而墨鱼本身会有一点收缩,如果馅撑破了墨鱼,虽然味道也许不受影响,但卖相一定非常难看。

烤墨鱼大包比起我在市场上吃到的无聊烤墨鱼当然要精彩和有层次感多了——是我某次失败的恋爱唯一的亮点和收获。

最后这盘大杂烩除了便宜大碗,简直毫无优点可言,不知道为什么人人都点。大概都被丰盛的卖相欺骗了吧:这么好看的一盘海鲜,要搁在意大利不知道会有多好吃,也许会连舌头都混着蛤蜊一起吞下去。西班牙人太失败了。

接下来我们秉承一贯的传统,点了甜点来吃。图上是一只苹果蛋糕,看起来很好,吃上去无功无过。不过我承认,对苹果和苹果类食品我向来是无感的。下图那只卡特兰焦糖布丁就跟它看上去一样糟糕。

 

[ 著名菜场小馆 ]

我们总是路过一个甜品店,店里凌朗满目花花绿绿很诱人,终于有一天姐姐忍不住,说我们进去吃个痛快吧。于是就进去吃了个痛快。我们点的甜点很多都是有蛋奶布丁在里面,比较腻。姐姐是甜牙齿,居然搞了一杯巧克力酱糊来就这些小点心。我只好自叹弗如…

bcn比较好的甜品店,据飞先生说,在加西亚那边的大街上。是卖巧克力糊糊的店,但也卖用油纸包的小点心。就像我们在安达鲁西亚吃到的那样。我在他家尝过一颗姜饼味的酥糖,味道很别致,口感很熟悉,中国也有这种捏不住拿不起,入口既化的酥糖。

但那家甜品店我就从来没找到过。

 

[ 海鲜饭 ]

作为小小小半个bcn土著,飞先生给我的建议是不要吃大街上的游客海鲜饭。最好是根本不随便点海鲜饭,因为那都是给游客吃的。我是米饭控嘛,为了不要让我太失望的缘故,他给我们推荐了一家“差强人意”的海鲜饭馆子。

馆子在海边,大概就是从F Gehry的大金鱼往H&d M的蓝色三角大奶酪方向沿海岸一直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供人吃喝的大棚,海鲜饭馆就是其中一个大棚啦。(还能再模糊一点么...)进门就看见灶头上摆着巨大的平底铁锅,里面“炕”着各色海鲜饭。锅们都直径一米,里面红红绿绿的铺着米饭面条海鲜大肉,气势甚是夺人。老姐和我顿时high了。

馆子生意异常滴好。我们得等一会儿,店家很贴心地送上一盘火腿。真是宾至如归啊,我马上就想到了给等位女客提供做指甲服务的海底捞。

我们坐下,点了三种不同的海鲜饭:墨鱼饭,海鲜饭,还有海鲜面。为了不要让等待太过让人心焦,我们又点了一锅子白酒烹的青口和一大罐白sangria。

白sangria才是飞先生向我推荐这家馆子的真正原因。在安达鲁西亚,人们喝葡萄酒兑制的血红色sangria,但在卡塔兰地区,sangria是用cava汽泡酒和橙子兑出来的,口味清爽淡雅,虽然没有那么奔放,但飞先生认为这种饮料更适合文艺女青年我寡淡的口味。

然后他果然就说中了!白sangria确实很合我口味。我平时不太喝气泡酒,作为一枚低血糖的沾杯醉,我在选择餐前饮料的时候格外小心,空腹而酒精,很容易搞到无法收场。但这罐子白sangria的颜色和味道都过于诱人,我又从来做不到对柑橘类水果说不,于是就一杯一杯又一杯了…

好在海鲜饭很快也烧好上桌了。大平底锅上只有薄薄的一层,我们奋力操起勺子刮锅巴。饭烧得焦香入味,就是鲎咸。反而是那锅面最好吃,小面条裹着汤汁口感精道,比煮出或烤出的又是别有一番风味。很快就被我们铲了个干净。

 

[ 国王饭馆 ]

在bcn的最后一顿饭,我们找到了传说中的国王馆子。原谅我忘记了这家餐馆真实的名字,留在我记忆中的是他家的宣传:当西班牙国王到了bcn,又正好想吃点卡特兰风味的特色菜时,就会跑到这家馆子里来。

第一道菜,是奶油烤土豆泥,很松软,表面微焦,口感和味道都不错。但我不太爱吃土豆...

第二道菜,是当令的蘑菇炒香肠。味道很…唔…家常。香肠口感和味道都象奶奶灌的川味香肠,偏瘦,滑嫩,而且没有完全打成肉末,几乎都是成块的。我很好奇,不停地拉着服务生询问关于香肠的一切。他无奈只好把未加工的原材料端出来给我们看了一眼,结果是新鲜的,没有风干没有烟熏,卷成一大卷,倒有点儿象西西里岛上那个烤肉摊上用的香肠。服务生还把香肠的名字特意写给了我——当然那小纸片早就被收到了不知道哪里再也找寻不见。

第三道菜是炒墨鱼仔。虽然是国王光顾的餐厅,但我不得不说,这个墨鱼仔比起我们在西西里吃到的那些真是…完败。总之也没有什么不好,但确实乏善可陈。

第四道菜,海鲜拼盘。味道不错,但意大利随便一个街边小馆子也可以做到这样的水平——而且我在意大利也很少吃什么海鲜拼盘,各种海产需要的火候和调味都不同,烩到一起并不讨好。

第五道菜,红烧猪手。这只猪蹄子是当晚的亮点,将猪脚剔了骨头扎成一个圆球烧到烂软,皮啊肉啊筋啊浑成一体,入口即化。姐姐嫌腻,但肉食动物以及油腻食品爱好者我吃得就非常欢乐了。

之后的甜品,我们点的是巧克力sufle和卡塔兰布丁。所谓卡塔兰布丁Crema Catalana,嗯,就是卡塔兰地区的焦糖布丁吧。说实在的我也没有搞清楚它和法国人的焦糖布丁Crème brûlée到底有什么区别。反正就是表面上有焦糖壳壳的牛奶炖鸡蛋呗。这样一个馆子,做甜品还是很能维持水准的。

接下来他们又送了我们一盘七七八八的小甜点,小蛋糕,小糖葫芦,小巧克力碎,小软糖。姐姐和姐夫已经丧失了战斗力,所以这些甜食几乎是被大胃王我一个人干掉的。

 

[ 有情饮水饱 ]

7月底路过巴塞罗那,终于找到了飞先生再三叮嘱我非去不可的杏仁糖果店,所以要为巴塞罗那食记多添上一笔。

小店在加泰罗尼亚广场的一角,购物步行街Portal de l'Àngel的一端,位置虽然好,但因为店铺太小太朴素,却也不是很好找。店名叫Planelles Donat,Donat一家来自加泰罗尼亚的xixona,是糖果制造世家。xixona这个地名里有两个x,是加泰罗尼亚土话。这家店的特色是各种杏仁糕点,兼卖自家配方的冰淇淋和杏仁露。不像大多数巧克力店或糕饼店金碧辉煌琳琅满目,传统到有点故作矜持的杏仁糖店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装修,墙上贴着诊所风格的大块白瓷砖,灯光也是丝毫不勾人食欲的惨白日光灯。因为杏仁露提供外卖,所以墙上的架子上搁满了白色塑料瓶,更加显得象是一间诊所。

店里倒是很热闹,顾客貌似以本地人居多,操着加泰罗尼亚土话大声指挥店员从架子上取下大块牛扎糖称量。吧台上有打扮精致的老太太小口小口地喝杏仁露,腰背挺直,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我们高兴地挤到她旁边,一人点了一大杯。

杏仁露叫做horchata,这家店里用的是加泰罗尼亚本地的拼法:orxata。一大杯牛奶样的饮料,又浓又甜,口感稍微有点粉,并不算丝滑,反倒让人觉得是朴实的量足货真。身边的老奶奶抿嘴笑着说:这是我最喜欢喝的饮料,经常都要来喝一杯的。说完她付了账,挽起精致的手包飘然而去。

在北京的时候,我曾慕名去过三元梅园和文宇奶酪店吃杏仁豆腐,味道寡淡,口感也脆生生水灵灵的没有奶制品应有的浓郁厚重。满大街有露露杏仁露卖,味道极甜,带着一种罐头食品的工业感,如果不是实在口渴又没有别的饮料可供选择,我是绝对不碰的。(但比如在四川吃火锅,有时候店家只提供热杏仁露,可乐姜汤和其它更加可疑的饮料,这时候如果不想让火锅鲎死,就只能闭眼灌下热乎乎的露露杏仁露)香港人的茶餐厅有杏仁霜卖,标明是古法熬制,配方里还有川贝,秉承广东人热衷养生的优良传统,倒让人很感兴趣,可惜上次在香港逗留时间太短,没有尝过,什么时候再去一定要试试。

回家放狗搜一搜,却原来orxata根本不是杏仁做的:尽管在鸡同鸭讲地跟店员聊天时,他们告诉我orxata是制作杏仁糕点的副产品,但wiki词条horchata的中文解释却连向了豆浆;而当我反过来在wiki里查找杏仁露,wiki又把我引到了Leche de almendra,就算不会讲西班牙话的人也能看出来这才是杏仁露的意思。那么orxata真的是豆浆吗?喝起来并不像啊...我继续孜孜不倦地维基百科下去,才发现这种西班牙杏仁露是用一种叫做“地杏仁”的植物的块茎做的。维基告诉我:地杏仁在中文里叫做“油莎草”。听起来很像纸莎草,而且这种草最早的种植者也是埃及人。

啊...热爱维基的吃货,多么容易成为一个博物学者啊!

Planelles Donat的点心我们大都没有尝试,因为我不太爱吃杏仁糖,对牛扎糖也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有一种叫做Polvorons的杏仁糕非常赞,seb同学吃得两眼都发光了。那是一种加有肉桂的香甜而粉质细腻的点心,入口即化,口感和某种江浙地区的糕饼酥糖很像,容易勾起某种乡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