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  
首頁 万語千言 portfolio
 
 

下埃及记

 

你到达的城市永远是同一个。
--卡瓦菲

飞机上所见的开罗

 

[ 工作 ]

[ 学校 ]

我们将要翻修一所德国人开办的教会女校。这所学校建于殖民地时期,在市中心和一大片厂房,汽配店挤在一起。这学校在亚历山大本来一直属于富人学校,但是因为占地面积太小,不能修建游泳池,室内体育场等等,渐渐地在美国学校,法国学校前面失去了竞争力。现在的校长面临的难题是,翻修,还是另选址重建?他等着我们给他一个说法。

[ 新址 ]

城外面高速公路旁边的一片无人之境,大片荒地上长满了杂草,有人在这里倾倒了大量垃圾。还有些农民在这里自说自话地修了些小砖房子,和我国城乡接合部那些小房子的修法如出一辙。如果不是因为门前的老汉们嘴里叼的水烟管和大婶们风中飘摇的头巾,我简直不知自己身在异乡,恍然间,仿佛看到了那些开发区的荒草里孤岛一样耸立着的“新华外国语学校”,“美亚外语学院”,抹灰的粉红色的墙面上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 旧址 ]

已经说过了,和一大片破烂房子挤在一堆,被灰尘涂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亚历山大那井井有条的城市规划在这里无法被辨认,如果非要强求,那么只有借助google earth到城市上空去往下看,在杂乱无章的乱摊乱建被距离缩小甚至隐没之后,人们能看到规整如井田一般的干道,交织出清晰的城市脉络。
学校就位于这数不清的纵横街道的其中一个交点上,它是个大院子,厚重的大门把学生们和市井喧闹的生活隔开。我曾经在歌剧院听一个学生用傲慢的德语告诉我:我生活在两个世界,门里面是德国,门外面是埃及。学校里的房子都是无计划乱建的结果,除了最老的一座楼。那座楼现在和城市里无数已经倾颓的房屋一样,被列为被保护的纪念建筑。如果学校被翻修,这座楼应该被保留下来。它有个殖民地风格的外立面,最早是个钟点旅社,现在里面住着教会的嬷嬷们。我们无法不想象,就在嬷嬷们吃饭的小厅里,曾经是姑娘们排排坐着接客的地方。

[ 开罗的教会女校 ]

因为大概有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到开罗就被拉着去看了这所学校。它已经被翻修过了,建筑上乏善可陈,但规划得不错,起码使用者都很满意。嬷嬷们带着我们到处走了一圈,感觉上就是个典型的德国学校。

开罗的教会学校是亚历山大那个学校校长的梦想。这个学校是男女混读的,虽然在城中心,但是占地很大,除了有室外游泳池,还有室外操场,阶梯教室大而装备齐全,建筑的风格非常七十年代,也非常德国,甚至德国到了没有空调只有暖气的地步。在埃及这个冬天气温都将近二十度的地方,我听说有大款家长,心疼孩子夏天太热,提出要自己出钱给全校装空调。父母么,古今中外没有不同。

 

[ 人物 ]

[ 海关验护照的警察 ]

我们出发之前得到了很多关照,不外是注意安全,不要乱吃东西之类。女同学又特别地得到了一张复印的某旅游指南上的注意事项,不要穿短过膝盖的裙子,不要露出手臂,不要直视男人的眼睛,最好是戴墨镜,不要洗过了头湿着头发就出街…零零总总写了大半篇。大家不过当个笑话嘻嘻哈哈地看了,我回家想了一想,还是把短裙子又从书包里拿了出来。
结果刚到开罗的机场,下了飞机就有人上前搭讪。过海关的时候,警察居然笑嘻嘻地说:“你长得可真漂亮。”他又指了指后面,“是她让我告诉你的。”我受宠若惊地往后一望,警察身后还坐着一个皱巴巴的被白色头巾包得严严实实的老太婆在使劲点头。哗,难道本人的美貌已经得到了不分男女老少的国际承认了么?正在喜上眉梢呢,陆续出关的女同学们都汇报了同一现象,连警察说的话和老太婆点头的频率都是一样的。靠,老娘就是这样拿给你们这些人调戏的么?

[ 艾伯尔先生 ]

艾伯尔先生是亚历山大德国教会女校的校长,老是有一缕头发油油地垂在脑门上,算得上是个老好先生。他经营这个学校快十年,呕心沥血说不上,但确实全力以赴了。其实德国的教育机构分派志愿者到世界各地主持德国学校,大多数人都是赚赚钱,度度假,三年期满,转身走人。艾伯尔先生这样的,算是一个异数。这两年他就在忙重建学校的事情,说是希望退休之前看到成果。艾伯尔先生热心地鼓捣这个事,自己上课的闲暇还经常邀请八方有关人士,我们就是这样半主动半被动地被他请来的,在埃及的全程我们都被他的校巴接来送去。而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校巴的前面,或者跟司机聊聊天,或者看着眉飞色舞的我们,想插点话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有点诺诺的样子。

[ 德国学校的埃及女校长 ]

很干练的女人,干瘦,不带头巾,德语说得流畅漂亮。她曾经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有一次在席间,不无遗憾地用自己做例子说起了这所学校学生的身份认知困难:接受了先进了教育,却生活在落后的国家。在家里,只能听从父兄的话。不然只能离开,然而这个社会对一个能够自己思想自己说话的女人接受能力还有限。如果再选择离开这个社会,又发现自己还是背着埃及女人的沉重包袱。

[ 总督大人 ]

总督大人长着一个很圆的头,笑容可掬。他很高兴看到我们做的这个项目,因为跟德国人的交好无疑对他有益无害。他乐意回答我们的问题,然而我们对于城市合理规划的期盼大多,总督大人只好用很多官冕堂皇的话把我们敷衍过去了。当然亚历山大是有一个五年十年的计划的,然而现实和计划会有多大的偏差,天知道。

[ 亚历山大大学的建筑系教授 ]

似乎学识很渊博,给我们讲了讲亚历山大的城市史,言语中时时流露出激愤,当然是对现状的。他收藏了大量关于亚历山大的地图和资料,据说在亚历山大图书馆中专门有部门展出,但不对普通人开放。

[ 石料加工厂主 ]

犷悍的阿拉伯男人,孩子在德国学校念书。所以允许我们参观他的石料加工厂。当地的石材以砂岩为主,有些里面有贝类的沉积。也有理石,但质量并不好。好的理石是从西班牙进口的,大部分石料的名字都是我们没有听说过的。未打磨的石料非常美,然而一般当地人喜欢磨光过的石片。如同在中国。
参观石料加工厂之后,这位厂主又从城里买了上好的点心款待我们。天下的父母心啊。

[ 戴头巾的女士 ]

满街都是戴头巾的女士,我开始很愤怒,后来就不说话了。有恋爱中的人手牵手走在夜里的街道上,男孩子穿着夹克和牛仔裤,女孩子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
在图书馆看到一位女士,把自己遮裹得特别彻底。连鼻子和嘴都用头巾捂住了,又戴了一副墨镜。

[ 女学生们 ]

倒是没有几个戴头巾的,都穿着深蓝黑色的校服。在小操场上尖叫追逐。她们对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也是个留学生,她们的梦想都是去德国留学。最关心的问题是一个月花在吃上的钱到底是多少。

[ 亚历山大旅馆里开电梯的老人 ]

老人很胖,在不到一平米的小电梯间里占去了一大半地方。他非常有礼貌,总是说,你好,早上好,再见。有一天停电了,我们只好去爬楼梯,开电梯的老人执意要跟在我们后面陪爬,在黑骨咙咚的楼梯间里一直说对不起,一直到了7楼,起码说了几百声对不起。弄得大家非常非常不好意思。似乎停电不是他的错,就是我们的错。

[ 开罗旧城自助建设项目的负责人们 ]

本地的年轻人,讲流利的英语。留在旧城里,把闲散劳动力都组织起来,做门做窗,刷墙做家具,竟是社区上上下下都要自给自足。将一个贫民窟一样的地方整治得好生兴旺。只是似乎也有经费的问题,还有种种管理的不足,项目进行得很慢。贫民窟的大部分地方,看起来还是象贫民窟。

[ DAAD的人们 ]

德国人,讲流利的阿拉伯语。对于开罗的上上下下,大概要比有些本地人都熟悉。他们带我们去参观清真寺,并指点我们哪里的餐馆味道正点。

[ 开罗的出租车司机 ]

允许我们五个人挤上他破旧的出租车,并且容忍我们讲价。让我们有些羞愧。之前人们告诉我们,他们都是不遗余力索要“巴客西西”的。

 

[ 风景 ]

[ 亚历山大 ]

曾经的曾经

[ 本来该是灯塔的城堡 ]

大块黄色砂岩砌成的城堡。此地本来矗立着那号称奇迹的亚历山大灯塔。
城堡里面空空的,厚重的浅色的石墙上镶嵌着深色木制的窗格,柔软的光线在粗砺的墙壁上层层交叠,引诱人去探访藏匿在窗个后面的错落深邃的空间。
院落里种植了高高的棕榈树。深绿色的调子带来一丝沉甸甸的清凉。
城堡外面,是深蓝色的地中海。
透过高高的雉堞可以看到亚历山大的海岸线,深深浅浅的土黄色的调子让我想起了热那亚。海湾里停着星星点点漆成彩色的渔船。

内庭

院子

天井

[ 图书馆 ]

图书馆外的水池,蓝色其实是池底的马赛克

[ 菜市场 ]

十多年前,江阳城的菜市场就是那个样子。很挤,很热闹,地上有一层大约两厘米厚的黑色泥浆。那时候我每个星期都必须陪我妈去一次菜市场,我总是在那一塘塘黑浆之间举步维艰。
亚历山大的菜市场很挤,相对的菜摊之间只有一米间距。人们挨挨擦擦地在黑色的泥浆中快乐地翻动堆积如山的鱼,海鲜,牛羊肉,活鸡,蔬菜,水果。我们在之间非常小心地掩面而过,担心裤腿上被溅上泥浆,并为这种小心翼翼羞愧不已。
留给我特别深印象的是那种整块被高高挂起的硕大无朋的牛肝,它们都呈紫黑色,是苍蝇的乐土。

菜市场入口

[ 滨海大道 ]

夜景

[ 王室花园 ]

[ 歌剧院 ]

[ 有轨电车 ]

[ 殖民时期的房子 ]

如此颓败

[ 叫做特里阿农的小酒馆 ]

[ 修道院 ]

远远地从车上望去

[ 荒弃的教堂 ]

都付与断壁残垣

考古基地上

[ 荒原里的路灯 ]

诡异的开发

[ 地下墓葬群 ]

[ 庞培之柱 ]

合照

[ 狮身人面 ]

[ 罗马剧场 ]

小飞

[ 沙漠里的修道院 ]

外墙

太阳周围的虹

[ 金字塔 ]

不哭泣的骆驼

波普金字塔

落日余辉

[ 太阳船 ]

[ 开罗 ]

尼罗河的绿洲

[ 伊斯兰民居 ]

飞过院墙的鸽子

门环

我没有看到刺目的阳光

夜莺。此行最爱的一张照片。

[ 伊本图龙清真寺 ]

层层的雉堞

唱经楼

礼拜天

[ 巴扎 ]

[ 巴扎后面的清真寺 ]

魅影之一

魅影之二

[ 旧城 ]

千塔之城

[ 永远不会修完的砖混小楼 ]

[ 马斯塔巴 ]

金字塔

骆驼

一千零一夜,到底是东方夜谭,还是西方夜谭?

[ 神庙 ]

 

[ 琐事 ]

[ 到达 ]

[ 旅馆 ]

从房间的阳台上看到蔚蓝的地中海

[ 祷告时间到 ]

伊斯兰人每天祷告五次,日出之前,正午,午后,日落前,入睡前。到旅馆那晚我们折腾到三点半才上了床,毯子又沉又冷,我一双脚像放在冰窖里。因为太累还是慢慢睡着了,刚睡着不久听到有人在我床边大声说话,挣扎着醒来,发现屋里没有其它人。一看表五点,想着七点就要起床,一扭头又睡着了。一双脚还是冰冷,那说话的声音有点像拉大了嗓门念经,飘得满屋都是。
第二天早上问了一下才知道那是清真寺的阿訇在喇叭里召唤居民们做天明前的祷告。

[ 电梯 ]

我们来了两天之后,旅馆派人维修了电梯。从此以后,如果不着急的话,就不用爬那十层的楼梯了。
如果要搭电梯的时候,电梯门没有刚好开着,就要往楼道里吹声口哨。管电梯的人要是听见了,就会把电梯开下来。电梯间大概比一平米稍微小一点,里面装上了不锈钢的墙板。电梯本身没有门,开动的时候能看见外面的楼板飕飕地往下降,看久了人会头昏眼花。而且开动的时候头顶的一个小喇叭要放伊斯兰音乐,每次都是同一个调子,曲调弯来拐去的,电梯停下音乐才停下。
电梯总是停在七楼,要上十楼自己还得爬三层。

[ 路人的搭讪 ]

[ 最高级的俱乐部 ]

[ 看戏 ]

[ 街上的猫 ]

埃及的大街上有那么多猫,埃及人一定很喜欢猫。
有一天,在几个小时之内,我先是看到马路上躺着一只死掉的大黄猫。我不明白在堵塞得如此厉害的街道上怎么能被车撞死,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不想活了。后来我又看到了一只从商店的柜台下面爬出来的,浑身是血的,刚出生的小黑猫。
那天我吓坏了。

[ 童装铺 ]

他们把童装塑料模特穿戴整齐,然后在脖子上系一条绳子挂起来。模特手脚和头部微微下垂,晃晃悠悠,就象吊死鬼。

[ 看海 ]

我和小飞

[ 订婚 ]

[ 爬金字塔 ]

爬金字塔,被证明是违法活动

[ 钻金字塔 ]

很丑很湿很吓人

[ 在巴扎买东西 ]

[ 雪花石膏碗 ]

 

[ 吃喝 ]

[ 酱酱 ]

[ 大饼 ]

我没去过新疆,不晓得我在埃及天天吃的大饼是不是维吾尔同胞们叫做攮的东西。
发好的面甙成圆饼,往炉子里一塞,饼马上就鼓起来,胖胖的,铲出来就好了。一般的饼上沾了很多炉子里的沙,吃之前用力一拍,饼扁了,沙也掉了些。饼里是空的,可以填东西吃。大街上有人买,直接摆在人行道上,或是放在篾筐子里,有人一袋一袋地买走。
新烤出来的饼还有点松脆,冷了则绵软,过个一两夜硬得像人瑞。我们在沙漠里的修道院吃过一次,啃完一个饼牙帮子要疼半天。
有的饼味道很平常,有的是酸的,开罗很讲究的餐馆里的饼上洒了芝麻,也没有沙。

[ 炸豆饼 ]

是用鹰嘴豆磨细后团起来炸的,一个圆圆的,绿棕色的小饼。其实柏林也有,但是埃及的调味更好。而且每个面饼里面只放一个,和着沙拉,刚尝到味道就没有了,非常吊人胃口。不似德国动辄就放七八个,吃到最后腻得想吐。

[ 米饭 ]

米饭是加油盐煮的,颗粒饱满。怎么都吃不够。

[ 烤茄子 ]

非常油腻,我一直很喜欢吃。烧烤的时候必然要额外地烤一些茄子青椒洋葱,吃得满嘴流油。可是我没想到,这油腻的玩艺在埃及竟然成了我们的唯一蔬菜,报应不爽。
走之前他们三令五申,不能喝自来水,不能用自来水刷牙,不能吃生菜黄瓜番茄,因为是自来水洗的。盖环境污染,净水处理系统不完善云云。所以大家只好顿顿吃烤茄子,烤花菜。
每次买炸豆饼我都让他们不放沙拉放茄子,埃及人可能会觉得这女的瘦不拉叽吃得怎么这么油腻啊。我才不管,总是伸手指指豆饼,指指茄子,鼓着眼说声:together!就转身付钱去了。

[ 醋浸橄榄 ]

我爱上醋浸橄榄那股特别的咸酸味儿是在巴黎西撒同学家那个彻夜的爬梯上。整个爬梯期间我都摊在沙发上不停地吃橄榄碎沙拉和打瞌睡。
埃及的橄榄味很重,酸得人睁不开眼。在沙漠中的修道院里,和尚们拿红茶和大饼来招待我们。配菜是味道浓烈的山羊奶酪和醋浸橄榄,不限量,但要求大家量力而取,另外还有已经不热的赤豆汤,没有放盐。大饼不是新鲜的,硬得象石头,又象轮胎橡胶。这是我在埃及吃的最清寒的一餐,连油星都没见到,然而别有风味,我吃了两个饼。

[ 泡菜 ]

每一家普通的食肆都会在店门口有一个曲尺形的柜台,上面放着几个半人高的大玻璃缸子,里面是一层层的泡菜。其中也有橄榄,但是橄榄是最不酸的一种。其它的,大概能把人的牙浸软,是很厉害的。

[ 炒牛肝 ]

[ 小点心 ]

[ 甜食 ]

出埃及记里摩西引诱以色列人去迦南,说那是一个流着奶和蜜的地方。我小时候读过这一段,就深深地记住了“流着奶和蜜”这几个字。
后来发现,摩西所说的只怕有点道理。比如伊斯兰人的甜食,就绝对是“流着奶和蜜”,甜得能腻死一头牛。让人觉得他们做甜食,就是拿白糖来当面粉,和着牛奶揉了,放在蜜里裹一裹,下油锅炸出来的。当然,肯定不是这样做的,但是吃起来就是那么个效果。

[ 鱼 ]

[ 海鲜 ]

[ 烤肉 ]

[ 杂粮 ]

[ 棉花糖 ]

大街上有人扛着大架子卖东西,上面挂着一个一个吹得鼓鼓的白色小塑料袋。塑料袋里是一团白白的云一样的东西,下面还有个彩色的什么。
我们一直猜那是什么,后来汉纳斯懒得猜了就买了一个,解开塑料袋撕了一块要往嘴里放,有人大声吼,不要吃!说不定是擦鞋的棉花!
然而还是吃了,被证明是普通的棉花糖,下面那个彩色的东西是个小气球。
小飞问我,你说他那个装棉花糖的塑料袋是怎么吹起来的,难道卖个棉花糖,还能专门去买个打气的?

[ 红茶 ]

[ 咖啡 ]

在埃及我喝到了平生最美味的摩卡。在任何一家小店,你都能喝到最为香浓纯正的咖啡。那厚重的香味在舌根部似乎已经带上了可可的甜美,回味悠长如同金色的麦浪,让人一滴都不舍得剩下来,就算那最后一滴里全是咖啡渣。

[ 柠檬水 ]

太好喝了,去开罗一定不能错过。浅绿色的浓稠的饮料,然而味道又很清淡,就像沙漠里的一小块绿地,平白地给人一个惊喜。
然而有点甜,想减肥的人就不要喝了。

[ 水烟 ]

晚上的消遣不外乎压马路和抽水烟。水烟馆里面都是男人,连厕所都只有男厕。朝向大堂,没有门。我们通常围坐在街边,五六个人分享一管烟。这里的烟馆并不象柏林的那些,还要每人发一个塑料烟嘴。总之,你如果在埃及,就不要去想细菌,肝炎这些问题了,会想得得癌的。
烟的味道甜丝丝的,绵密厚重,因为我不吸烟,所以几口之后,就晕晕乎乎的。烟馆里明晃晃的日光灯和街市上幽暗的白炽灯照得我心里痒痒的,又想大声唱歌,又想赶快上床睡一觉。
后来离开的时候,我去巴扎买了一支水烟和几种烟丝。回家只试过一次,大概是不会点吧,非常呛人。

[ 法航的间餐 ]

好吃。

 

(未完待续)

 
top